党建赋能志愿服务,企社联合共绘新篇
日期:09-30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强调要“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与社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既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国有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路径。
一、党建引领下企社联合开展志愿服务的理论逻辑
国有企业与社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在党建引领下,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需求形成的协同机制,植根于党的群众路线、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及社会治理的内在规律。
(一)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协同的政治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也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国有企业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本质上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系统性过程。
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为国有企业与社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方面,双方通过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够打破国有企业与社区的资源壁垒,使国有企业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与社区的服务网络、需求清单实现精准对接,避免志愿服务“空心化”。另一方面,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志愿服务注入持久动力。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既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为普通志愿者树立了榜样。
(二)双向赋能是资源协同与治理活力的核心纽带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不仅是经济组织,更肩负着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的基本单元,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其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关键。二者并非服务供给与接受的单向关系,而是资源协同与治理活力的双向赋能。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群众需求已从单一的物质保障向养老照料、托育服务、文化供给、环境改善等多元化方向转变,社区在这些领域的服务压力日益增大。通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国有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等资源支撑,社区负责梳理需求信息、组织实施服务与反馈效果,既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也使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在基层治理中得到彰显。
(三)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与治理成果的全民共享。国有企业与社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形态,体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逻辑。
《意见》提出的“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要求,为企社联合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联合志愿服务构建了党组织引领、国有企业与社区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服务网络。在这一网络中,双方党组织作为“枢纽”,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社区承担着获取居民需求信息,组织居民参与服务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职能;国有企业以提供服务为主,同时根据社区反馈动态优化资源供给;群众则作为“行动者”,与社区党员、国有企业职工结对开展活动,形成综合服务力量。这种共同设计、共同参与、群众受益的服务模式,既使志愿服务贴合基层实际,又增强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认同感和参与的主动性。
二、企社联合志愿服务的实践模式与成效
在党建引领下,山西太原西峪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逐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升级,形成了多元实践模式。
(一)以特殊群体为对象的精准服务模式
针对“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国有企业与社区构建起以党组织统筹协调、需求台账建立、资源精准匹配、情感深度互动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将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与社区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相结合,实现物质帮扶与精神慰藉的双重保障。
实践中,社区党组织通过网格员走访、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建立特殊群体需求台账;国有企业党组织则发挥资源统筹与组织协调优势,精准调配帮扶物资、高效组织志愿力量。双方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例如,针对特殊儿童的“以爱之名·点亮星辰”活动,通过捐赠教具和玩具、开展互动游戏等方式,既解决了实际困难,又传递了社会关爱;面向老年人的“情系桑榆暖人心”活动,通过物资慰问与文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转化为具体服务。这种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使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既使特殊群体切实感受到社会关怀,又为构建包容友善的社区氛围凝聚了企社协同合力。
(二)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文化赋能模式
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是企社联合的重要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与社区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凝聚共识的治理资源,实现文化传承与情感凝聚的双向赋能,使志愿服务成为连接企业与社区的文化桥梁。
实践中,社区党组织挖掘节日文化内涵,了解居民参与意愿;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组织优势与人才优势,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如端午节“包粽搭档”活动,通过职工与居民结对包粽、共话习俗,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拉近了企社距离;“曲艺进社区”活动依托国有企业文艺人才,开展传统曲艺教学,既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又使传统曲艺在基层焕发生机,更通过互动教学增进了职工与居民的文化共鸣。这种模式以文化为纽带打破了企业与社区的物理隔阂,使志愿服务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载体,实现了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共鸣再到治理协同的递进效应。
(三)以基层劳动者为对象的常态化服务模式
针对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基层劳动者的日常需求,企社联合构建了需求动态捕捉、资源精准供给、服务及时响应的志愿服务模式。其核心是将零散的关爱转化为常态化的保障,使关爱更贴近日常、更具持久性,在精准回应基层劳动者实际需求的过程中,提升企社在民生服务领域的协同效能。
实践中,社区党组织通过日常走访获取基层劳动者需求信息(如夏季所需的防暑降温物资、冬季所需的防寒保暖物资),国有企业党组织依托后勤资源建立补给点,并通过“劳动者茶话会”等活动增强情感联结与互动交流。例如,为外卖小哥设立清凉补给点、向环卫工人赠送暖心防寒物资等,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使劳动者感受到社会尊重。这种模式将志愿服务从阶段性活动转化为常态化保障,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为筑牢民生根基提供了持续动力。
三、结语
党建引领下国有企业与社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探索,其理论逻辑植根于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践价值体现为资源整合、需求响应与治理协同的多重效能。
未来,随着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联合志愿服务将朝着制度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标志性实践,在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增进人民福祉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
孙 明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西峪煤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