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籍导演曹保平:电影是一件很冲动的事
日期:09-30
扫码看视频
9月28日,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对话”活动现场,山西籍导演曹保平与监制、编剧王红卫展开了一场主题为“追光者也”的深度对话,活动开场由贾樟柯主持。
曹保平今年担任平遥电影展“藏龙”单元评审主席,王红卫也曾担任平遥影展评委。两位电影人在容纳1500人的露天剧场“站台”,就电影创作、编剧方法、演员合作与当代性等话题进行了真诚分享。
创作:不预设方向,听从内心
对话一开始,王红卫就提出许多青年创作者面临的困惑:是拍节展电影,还是市场电影?如何在作者与类型之间平衡?
曹保平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他说:“从功利的角度看,想清楚是好事,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但从情感或理智角度而言,想明白就一定能走好吗?其实我也不知道。”他坦言自己从未刻意选择道路,而是混沌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感受去拍。
他认为:“电影是一件很冲动的事。你有感觉,你想去做,可能它就会指引你。”无论选择节展、还是市场,都有道理,但“哪一条路都不好走”。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可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王红卫赞同这一观点,并指出曹保平的作品虽未刻意追求节展获奖或票房大爆,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剧本:故事与人物不可分割
作为编剧出身的导演,曹保平对剧本极为重视。他建议年轻导演:“拍远远没有写重要。你需要很长时间去磨砺写剧本的能力。”
关于故事与人物孰轻孰重,他认为在剧情片中二者难以拆解。“行动即人物”,情节推动靠人物完成,而人物行为必须符合心理逻辑。他指出,年轻创作者常为了情节好看而让人物脱离原有轨迹,导致故事“碎掉”。
现场,导演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创作经验:“写剧本是来来回回的过程”,情节与人物不断互相调整,直到找到最佳契合点。
演员:选对人是第一步
曹保平有“影帝制造机”之称,合作过的演员如王砚辉、张译、周迅等都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突破性表演。
他总结与演员合作的三个步骤:第一,选择有表演能力的演员;第二,导演对剧本烂熟于心;第三,在拍摄中控制表演的“多与少”。
他以王砚辉在《光荣的愤怒》中的表演为例,称当时想找一个专业演员又必须让其回到素人状态,后来试戏发现了第一次接触电影的王砚辉。曹导表示,开拍前一晚的排练是很好的事,最终可以呈现“演员与角色咬合在一起”的表演状态。
与周迅合作《李米的猜想》时,曹保平通过反复拍摄与引导,帮助她在高强度情绪戏中达到“控制而非释放”的表演境界。
在《追凶者也》中,他鼓励张译突破以往严肃形象,演出“略带漫画色彩”的杀手。他说:“张译是我们选择对的演员,怎么用是另外一回事。《追凶者也》这样用他,新片《蛮荒禁地》又用他,和千玺那一段,方向性可能会走得更远,将来大家会看到,非常非常不一样。”
题材:不拍个人经历
王红卫指出,曹保平的作品如《光荣的愤怒》《烈日灼心》《涉过愤怒的海》等,均非来自个人生活经验。曹保平回应,他选择了剧情片这条路径,更注重技术性与类型化表达。
他引用贡布里希(英国艺术史家)的观点表达:艺术源于生活,是毋庸置疑的,是不用谈的问题,因为就在你生活中。“艺术本质上来源于艺术,我们所有艺术创作其实都是基于之前的符号性记忆,然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新的理解或方法。”曹导认为,剧情片创作需要掌握叙事技巧与符号系统,是一种“技术性的归纳”。
“大师·对话”现场,王红卫特别提到曹保平作品的“当代性”,从《光荣的愤怒》到《涉过愤怒的海》,始终与时代脉动贴合。
曹保平表示自己并非刻意追求,“我没有自觉性”。他认为这与个人的阅读、观察与感受有关。“如果你是在这样一个自觉的状态里,可能就会有和当下关联的呈现。”
他强调阅读与观看当代作品的重要性,才能保持与世界的连接。
家乡:影响是骨子里的
在提问环节,有观众问曹保平山西对其创作的影响。曹保平说,家乡带给自己的影响是“骨子里的”,很多人文观、价值观和情感表达都会融入其创作中。他补充道,剧情片不是展现日常生活,需要高度技术化的凝练,表达的是民族共有的情感底色。
关于创作方法论,曹保平明确表示:“如果电影是叙事的,就需要方法论;如果是非叙事的,怎么拍都对。”
一位来自云南的观众表达了对喜剧片的期待。王红卫回应,曹保平的“者也”系列正是他风格的喜剧,希望未来能继续拍摄更多这样的作品。
活动最后,曹保平寄语年轻创作者:“中国编剧天天都有未来,只是看你自己是不是可以进入这个序列。”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