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期间,文创商店门口每天都上演着相同一幕——影迷探头询问:“票夹还有吗?”得到的答案总是:“今日售罄。”
这款印有“平遥站”“平遥电影展见”“一场相聚,又四海飘泊”的主题票夹,成为本届电影展最抢手的文创产品。平遥电影展文创团队的张丽霞透露:供需量约1000个,因天气导致物流延误,到货断断续续,每次都秒没,“我们也很出乎意料”。
设计密码:把影迷打卡点装进票夹
爆款票夹的设计暗藏巧思。张丽霞介绍,团队将影迷的观影旅程转化为设计元素:观众在票证中心换票、观影后,凭电影票可以领海报等,进行影迷打卡活动,门票的“重要性”延续到了观影之后,需要好好保存或收藏。
而票夹尺寸的设计,也经过精心考量——专门匹配平遥电影展门票大小,容量比市面普通的票夹更大。影迷一天看多场电影,需要一款能容纳很多票根的票夹。
实用主义:从影展延伸到日常生活
爆款背后是“实用主义”设计理念。张丽霞说:“我们希望单品不仅在影展期间能用,日常也能延续使用。”电影展上,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了一些影迷,得到的反馈是:票夹可作为钱包或日常小包使用。如此,实现了“从影展到生活”的过渡。
材质上,这款卖爆的票夹,选用的是磨砂面PP材质,整个开发周期两三个月,团队会提前规划,并根据影迷反馈不断优化。“这款更耐刮,而且不留指纹”。
在不少影迷看来,这款票夹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每次看到都能想起电影以及在影展上的回忆。“平遥影展文创,让电影记忆‘随身携带’。”影迷李女士说。
爆款进化:从默默无闻到“秒光”
票夹并非新品。据了解,该单品从第七届平遥电影展开始推出,前两届未成爆款。张丽霞坦言,“今年需求量激增,我们也很出乎意料。”
平遥文创的设计理念强调“移动性”和“展示性”。张丽霞解释,包包、票夹都是可以移动带走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就是展示过程。
每年的文创设计,团队都会站在影迷的角度去思考其需求:“比如今年开发了魔术贴贴布,影迷可用它制作包包或保护相机等等。”这种“定制化”思维,让文创产品更贴近使用者的真实场景。
除了票夹,往年电影展上,环保袋也常售罄。今年那款草绿色、玫红色印有“PYIFF”的折叠袋,既是嘉宾媒体礼包,也开放售卖,同样备受追捧。
下届展望:在延续中不断创新
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即将结束,明年将迎来第十届,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电影节文创团队同样面临挑战:如何在保留经典单品的同时不断创新?
“我们希望每一件单品,都能快速唤醒大家对那一年影展的记忆。”张丽霞说,“哪怕是同一品类,每年设计和元素都要有新意。”每届影展,团队都会收集影迷、嘉宾、志愿者以及文创店员的反馈,捕捉大众的真实需求。
对于那些想收集历届文创的影迷,张丽霞表示理解:“我们也考虑如何在重要的时间点,让大家拥有所有影展的回忆。”这或许,是第十届平遥影展文创要解答的新命题。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