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退避三舍的“三舍”到底有多远?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14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古代春秋时期打仗讲究“礼尚往来”,甚至主动退让90里也能成为制胜关键。成语“退避三舍”便源于此,但“三舍”究竟是多远的距离?古人行军打仗,为何偏偏用“舍”来计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有趣的历史。
  “舍”在古代是行军计程的单位,一舍等于30里,因此“三舍”便是90里。这个距离并非随意而定,而是春秋时期军队一日正常行军的标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文公重耳曾对楚成王承诺:“若晋楚交战,晋军当退避三舍。”后来在城濮之战中,他果真下令后退90里,既兑现诺言,又让楚军轻敌冒进,最终获得大胜。
  有趣的是,春秋时期的战争并非一味厮杀,反而充满“君子风度”。比如两军交战前,需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甚至战败一方逃跑时,胜者通常只追50步便停下。相比之下,晋文公退让90里,既符合礼制,又暗含战术,堪称高明。
  “舍”最初指军队临时驻扎的营地。古人行军,每日约行30里便安营休整,故“一舍”既指距离,也指一天的行程。这种计量方式在车战时代尤为实用,因为战车行进速度有限,30里恰好是合理范围。直到汉代以后,骑兵兴起,“舍”才逐渐被更精确的里程单位取代。
  如今,“退避三舍”多比喻主动退让以避免冲突,但其历史背景远比字面意思精彩。晋文公的退让并非怯懦,而是以退为进,既守信用,又占先机。这种策略在商业竞争、人际交往中同样适用——有时退一步,反而能赢得更大空间。

□钱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