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明月出天山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14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五言古诗《关山月》的开头四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那关、山、月三字,点题出现,呈现出辽阔的边塞风光。宋代杨齐贤认为:“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杨齐贤认为,用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天地间的“几万里”,更为贴切些。其实李白所云,那明月天山,长风万里,并没有特指的定量距离,只是从征戍者心灵视角而言,那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心灵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他们在月光下遥望故园时,心情犹如长风浩浩,横跨玉门关,掠过万里中原国土,那怀乡之情,在内心风生水起,千头万绪。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那是诗仙李白的大手笔,那天山在中国西部,当时的征人们,戍守天山之西,回首东望,看见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云海之上,常见月色苍茫,气象雄浑磅礴,蔚为壮观。此诗接下来的中间四句,写战争景象,战场的悲凉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思乡情切,妻子在月夜登上高楼,叹息不止,翘首以盼夫君。此诗如同一幅边塞长卷图,由关山明月、沙场悲悯、戍边思归三部分组成,哀怨衷肠是整首诗的统一色调,气象雄浑,风格悲壮。
  自古名家,对此诗多有点评。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吕祖谦语:“气盖一世。”宋代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赞美此诗:“皆气盖一世,学者能熟味之,自然不褊浅矣。”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誉之:“浑雄之中,多少闲雅!”清代唐汝询在《汇编唐诗十集》中云:“绝无乐府气。”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中云:“朗如行玉山,可作白自道语。格高气浑、双关作收,弥有逸致。”日本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诗醇》中云:“‘天山’亦若‘云海’,皆虚境。若以某处山名实之谓与‘玉门关’不远,即曲为解,亦相去万里矣……入古不碍,真仙才也。”
  天山,即祁连山,位于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千里。汉时匈奴人,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天山。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纵观此诗,从文学意蕴上讲,明月与天山,以动态视角呈现画面,那月亮从巍峨山巅升起,作为西域地标的祁连山,有着天山之壮美,边塞之辽阔。那诗中的家国情怀,渗透了李白内心的人文关怀,他让将士对家国的忠诚与个人情感的矛盾,构成“悲而不伤”的抒情基调。此诗,与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凌云壮志,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唐代边塞诗的精神内核。
  李白的浪漫也在此诗中,以夸张手法营造出独特意境,有着“笔落惊风雨”的艺术震撼力,那“长风几万里”的时空跨越,与他《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异曲同工,展现出他的豪放情怀和不羁风范。李白在诗的语境中,完成了对战争、家园与历史的深刻思考,为后世留下了跨越千年的经典佳作。此诗,相比于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在历史纵深处探秘,更擅长在空间构建语境,传递情感,突破了地域写实,抵达了心灵意象的完美境界。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咫尺有万里之势”,诠释了李白诗以小见大的空间张力。唐代魏颢曾说,“李白诗文奇而又奇”,那“明月出天山”成为边塞诗的书写范例,揭示了戍边者的心灵密码,升华了边塞诗的苍凉基调,也营建了人性对和平的追思和拷问——在触目惊心中,可知意味深长。
  祁连山雄伟的山体与广袤的地域跨度,为“明月出天山”的诗情,提供了壮阔的群峰景象,从而有了震撼人心的诗歌气象。那“明月出天山”,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中华人文的情感寄托,李白捕捉到了这种情感,他用简洁的诗句,呈现雄浑壮阔的征人乡愁,也让诗情穿越千年,触动人心,发人深省,让人体恤到情感深处那人性最柔软的文化魅力。

□鲍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