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就是发了一则短视频,咋就招来外地窃贼?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11版:社会直通车       上一篇    下一篇

  受害人在短视频平台上不经意的“分享生活”,让不怀好意的窃贼意外发现存放保险柜房间的“安保漏洞”。随后,这则短视频成为了一起跨省盗窃案的“导航图”。9月22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从运城市垣曲县公安局获悉,近日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盗窃案。两名犯罪嫌疑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受害者办公室定位及环境信息,跨省实施盗窃,盗走价值20余万元的黄金、手表等贵重物品。案件成功告破的背后,也暴露出现代社会个人信息保护的巨大漏洞。
  案件回溯“短视频+定位”成犯罪的“导航图”
  今年8月5日,垣曲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接到居民姚某报案,称其办公室保险柜在8月3日凌晨被盗,损失价值20余万元的财物。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立即组织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兵分两路展开侦查:一队细致勘查现场,提取痕迹物证;另一队专注视频追踪,对现场周边监控进行全方位排查。很快,办案民警通过大量走访摸排和大数据分析,最终锁定一名犯罪嫌疑人行动轨迹。随后,专案组民警辗转河南新密、洛阳、汝州三地,克服跨区域办案重重困难,于8月30日在汝州市警方配合下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某抓获归案。经突审,民警乘胜追击,于9月5日凌晨将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呼某某抓获。
  经查,两名犯罪嫌疑人在浏览短视频时,偶然发现受害人姚某发布的视频中出现了保险柜画面,且视频明显显示保险柜上方窗户未关闭。更致命的是,受害人姚某的这则“分享生活”的短视频,还自带了精确定位信息。
  “普通人看到这种视频,大概率随手就刷过去了,即便是看了,也不会看出啥门道。但要是窃贼,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民警介绍,两名窃贼看到短视频后,立即获取了“安保漏洞”和“位置信息”这两个关键情报。随后,二人便根据视频定位导航直达案发现场,翻窗入室盗走保险柜,后用暴力手段砸开柜体,将内部财物洗劫一空。
  得手后,两人又窜至该县城南幼儿园附近,暴力闯入一家华莱士快餐店盗取现金1800余元,随后搭乘出租车返回河南省汝州市销赃。
  保护个人信息,这些内容切勿随意分享
  数字时代,每个人都在不经意间留下自己的数字足迹,而此案也揭露了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脆弱性。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
  根据警方的统计,当你以下信息在社交平台随意分享时,一些不怀好意的犯罪分子,便容易利用相关信息实施犯罪。
  个人证件信息: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结婚证等证件照片包含大量个人隐私,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被用于非法用途。
  财务信息:银行卡号、密码、第三方支付账号等敏感信息即使部分遮挡仍可能被破解,绝对禁止发布在公开平台。
  位置信息:实时定位、带位置标记的照片会精确暴露个人行踪和常住地址,犯罪分子可直接实施线下犯罪。
  出行票据: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等票据上的二维码和条形码可能包含个人信息,容易被技术手段破解。
  老人与儿童信息:老人和孩子的照片及姓名被不法分子获取后,可能被用于精准诈骗甚至人身伤害。如必须分享,应设置为分组可见。
  他人隐私:未经他人同意发布其隐私信息,不仅违背道德,更可能涉嫌侵权违法。
  需要提醒的是,警方表示目前很多人发朋友圈、抖音时,都会选择“仅好友可见”,他们认为自己如此设置一定很安全。殊不知,好友列表中可能混杂有不熟悉的人,数字世界的信任应当有限度。
  智能时代,如何防范科技“偷走”隐私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但犯罪分子的技术更新速度往往超过公众的防范意识。这是我们需要持续应对的挑战。”民警介绍,除了不经意间通过社交平台“主动”泄露个人信息,随着科技发展,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也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目前隐私泄露的新风险点。
  以大家如今都离不开的手机为例。这个小小的设备里,保存着我们大量重要的个人信息,稍不留神,就容易遭遇隐私泄露和财产损失。因此,平时使用手机也不能粗心大意。首先,便是谨慎使用公共设备,尽量不使用无密码的wifi、公共手机充电桩等公共设备,以防手机里未经加密处理的信息被窃取。所有需要输入个人信息的网上测试、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短信中的不明链接等,都别乱点,它们很可能被植入了木马病毒。其次,在常用的软件中,关闭容易泄露信息的功能。发布动态时,也请注意保护自己与家人的信息安全。还有就是选择官方渠道下载手机软件,尤其是银行类APP。注册时设置密码别偷懒,不要用生日、姓名缩写等。还有就是,在授权APP相关权限时,一定要仔细查看授权的内容,对于使用该软件没有必要的权限要进行关闭。同时,对于长期不用的第三方平台或者网站,也要取消账号授权。
  还有就是智能摄像头、音箱等设备,它们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为了管好“家中的智能设备”,警方建议,优先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此类产品更注重隐私保护和固件更新。不用相关设备的摄像头时,直接盖上或直接拔掉电源,物理隔绝最安心。这些电子设备第一次联网时,立即修改默认的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务必要使用高强度、独一无二的密码。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权限“最小化”。大家要定期检查手机APP对智能设备的控制权限,仅授予APP必要的权限,不必要的权限一律关闭。简而言之,为智能设备设置强密码,最小化权限,定期更新和排查,这些举措可以最大化防范科技“偷走”你的隐私。
  应急指南,发现个人信息泄露该怎么办?
  那么,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我们应立即采取哪些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呢?在此,警方介绍了“五步”紧急手段。
  第一步:切断风险源。立即退出异常登录设备,冻结可能存在风险的账户。微信可通过“冻结账号”功能快速止损。
  第二步:修改密码。所有关联账户(特别是同一手机号注册的APP)应立即更换高强度密码,避免使用生日、姓名缩写等简单组合。
  第三步:留存证据。保存与信息泄露相关的截图、短信、邮件等证据,详细记录泄露时间、途径和可能影响范围。
  第四步:投诉举报。向相关平台投诉违规应用,或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77(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电话求助。
  第五步:法律维权。若因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应保留证据并立即报警,必要时通过民事诉讼追究责任。
  此外,大家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自查个人身份是否泄露,看是否有人利用你泄露的个人信息,打着“你”的旗号办理了相关业务。
  针对微信支付:大家可以依次点击“服务”—“钱包”—“微信支付客服中心”—“查询与更新实名”—“查询名下账户”。
  针对支付宝:搜索“支付宝客服”,点击进入后,点击“如何查询身份证名下账户”,然后刷脸验证即可查询。
  针对电话卡数量:微信搜索“一证通查”小程序,点击后即可进入标有“工信部反诈中心”的“一证通查”业务,大家可以选择“移动电话卡”和“互联网账户”两个领域的查询。
  针对任职信息:大家可以下载“个人所得税”APP,然后在页面最上方的搜索栏中,检索“任职受雇”,即可查看是否有人在职场冒用你的个人信息。
  在此,警方也郑重提醒广大市民,信息安全的防线首先建立在每个用户的意识中——你每次点击“分享”前的犹豫,可能正是避免损失的关键一秒。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辛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