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大合唱》现场。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摄
2025年9月22日至23日晚,山西大剧院大剧场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由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文旅厅主办的“山西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重点剧目——太原师范学院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太行大合唱》,在此隆重上演。近300名太原师范学院师生以音乐为媒介,以历史为脉络,通过经典旋律与情景演绎的完美融合,带领现场观众穿越时空,重温太行烽火岁月,在激昂的歌声中凝聚起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太行精神的磅礴力量。
省委宣传部指导力推经典 八年打磨传红色薪火
本次上演的《太行大合唱》,是由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文旅厅主办的“山西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核心剧目,由太原师范学院师生历经8年精心打磨而成。从创意构思到曲目编排,从舞台设计到细节打磨,近300名师生全程参与,旨在以艺术的形式重现太行烽火岁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为一部融合了合唱、独唱、配乐诗朗诵与民族器乐的情景交响作品,《太行大合唱》既保留了抗战经典曲目的历史厚重感,又融入了山西本土文化特色与当代艺术表达,成为本次展演中极具代表性的红色题材作品,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次重温历史、感悟太行精神的优质载体。
回溯《太行大合唱》的创作历程,从8年前的初步构想,到近300名师生的反复打磨,编创团队始终秉持着“以艺术传承红色基因”的初心。团队负责人韩晓莉副校长表示,在编排过程中,他们既注重保留经典曲目的历史质感,还特意融入山西本土元素,都是为了让作品更贴近山西观众,也让太行精神更具地域辨识度。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太行山上的抗战故事,感受太行精神的力量。”韩校长说,“太行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它藏在《红星杨》的信念里,藏在《父亲》的思念里,也藏在《携手追梦路》的奋斗里。我们用歌声把它唱出来,就是想让这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激励更多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四乐章绘就太行史诗 诗乐情景串联红色记忆
随着舞台大幕缓缓开启,《太行大合唱》以恢弘气势铺开跨越时空的太行画卷。演出紧扣“太行精神”核心,以“不屈的太行-英雄的太行-奋斗的太行-追梦的太行”为脉络,通过四乐章与诗朗诵、情景表演的融合,将交响乐雄浑、合唱深情与故事温度交织,层层展现太行儿女的家国情怀。
《向北方,上太行》率先奏响,激昂旋律瞬间将观众带回抗战年代,合唱队员身着朴素服装,歌声铿锵,仿佛勾勒出有志青年奔赴抗日根据地的身影;紧接着《我们听到了游击队歌》响起,明快曲调搭配演员模拟作战、传情报的情景,再现八路军英勇抗敌场景,歌声里满是民族危亡时“不低头、不屈服”的呐喊,让观众真切感受抗争力量。
旋律渐缓,女声独唱《父亲》成为催泪点。这首歌以左权将军之女口吻创作,“父亲的背影,是太行的脊梁”,婉转歌声搭配背景屏上的历史照片与寻亲影像,道尽革命先辈舍家为国的无私。台下观众纷纷拭泪,随后《太行英雄颂》朗诵响起,讲述村干部、百姓、战士的英雄故事,让观众深知太行精神是民众共同铸就。
乐章画风一转,明快昂扬的旋律勾勒出新中国建设图景。《山西好风光》以浓郁民歌韵味,搭配演员模拟耕种、炼钢的场景与太行风光画面,传递对家乡的热爱;《这条路,这双手》用朴实曲调,展现农民劳作、工人苦干的场景,让观众在歌声中看见“奋斗出幸福”的模样,体会“自力更生”的精神内涵。
最后乐章满是新时代追梦力量。《太行礼赞》恢弘合唱搭配现代化建设影像,展现山西发展活力;《携手追梦路》以领唱与混声合唱,搭配科研、求学、乡村振兴的情景,唱出奔向中国梦的征程。观众挥舞小红旗,心中满是时代共鸣。
整场演出舞台呈现极具冲击力,背景屏展现历史变迁,灯光随情绪切换冷暖色调,演员演绎与合唱相得益彰,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战时乐器”的使命,一个人就要嗨起一个团
“手风琴说真话,是战争年代特别重要的一件乐器。”暖场乐队的指导老师、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手风琴教师冯雅丽在演出后台感慨道。她介绍,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岁月,手风琴因其便于携带、音色雄厚、富有感染力,成为部队文工团、宣传队鼓舞士气的“精神武器”。“它一个人就能扛上去,其他乐队人多,但势头可能没这么足。它就是渲染情绪的。”
正是基于对乐器历史角色的深刻理解,冯老师为这次暖场演出定下了“部队文工团”的基调。她不仅在选择曲目上紧扣抗战主题,更在队形和服装上力求还原那种豪迈与精气神,“我选择的都是美女帅哥,全部都是太师的学生。”这支由她本人、研究生和在校本科生组成的七人“美女帅哥团队”,在极短时间内被注入了特殊的灵魂。
当被问及如何用十余天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时,冯老师将功劳归于平日教学中磨砺出的默契。“孩子们本身在我这么多年的教学中,已经有一种默契了。”然而,《军民之歌》是全新的挑战。她采用乐团化的训练方法,将队员们分为四个声部,像“盖房子一样”搭建起音乐的骨架,再填充血肉。“地基就是我们这个团队。”
高强度排练加上连续的演出,对师生都是极大的考验。“孩子们跟着我都很累,有的甚至吃着布洛芬上台,但一站到舞台上就兴奋起来,就像部队过去那种‘万一拎’的精神头儿就出来了!”冯老师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学生的疼惜与自豪。
学生共鸣,在红色熔炉中淬炼成长
对于大三学生邢耀匀来说,参与这次活动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观看了《太行大合唱》完整的彩排后,她深感震撼:“前辈们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体系,确实不是一般的厉害。”作为暖场乐队的一员,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不能掉队、不能掉链子。”她坦言,这次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决心。
同样是大三声乐专业的苗聪,则是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的实践活动。从9月7日开学,团队就进入了近乎“魔鬼”的排练节奏,最长时从早上8点持续到晚上10点,后期则是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排练确实很累,”苗聪说,“但当我们第一次完整地、高质量地把所有环节拿捏下来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
从在学校为新生演出,到站上山西大剧院的舞台面对广大市民,掌声的意义也变得不同。“这不再是学校内部的小剧目,而是面向社会的、实践性更强的演出。”苗聪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在舞台表现力、如何吸引观众等方面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尤其在演出第一乐章,他亲自参与表演时,情感受到巨大震撼。“从民族的屈辱到新时代的富强,整个历史脉络下来,让我们更深刻地铭记前辈的牺牲。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观众反响,红色精神入人心
当演出落幕,演员们身着整齐服装依次登台谢幕时,台下掌声早已如潮水般响起。随着伴奏音乐骤然切换,《歌唱祖国》熟悉的旋律传遍剧场,瞬间点燃全场热情——千余名观众起身,手举小红旗与台上演员并肩合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红色旗帜在剧场内汇成流动的海洋,真挚歌声裹挟着滚烫的情感回荡在每个角落,不少观众眼中泛起泪光,一边跟着旋律轻唱,一边用力挥舞红旗,掌声、欢呼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久久没有停歇。
“太震撼了!尤其是《父亲》里的思念、《太行颂》里的豪迈,听得我心潮澎湃。”观众李先生难掩激动,他坦言,以往多是从书本里了解抗战历史,而这场演出用歌声与故事搭建了“时空桥梁”,让他仿佛亲眼看见太行儿女浴血奋战的身影,也更深刻地懂得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带着孩子观演的张女士则将这场演出视作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课堂”:“希望孩子能从《红星杨》的歌声里读懂信念,从劳模的故事里学会担当,记住历史、致敬英雄,把太行精神好好传承下去。”
今年62岁的王大爷更是意犹未尽,演出结束后仍驻足剧场不愿离开:“一个小时太短了!每首歌、每段朗诵都戳心窝子,感觉还没听够、没看够。这样的红色演出,多来几场我们都乐意看!”一句朴实的称赞,道出了观众对这部作品最真挚的认可。
夜色渐深,山西大剧院外的小红旗仍在观众手中摇曳,《太行颂》的旋律仍在大家口中哼唱。这场《太行大合唱》,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红色记忆在歌声中鲜活,让太行精神在共鸣中传承,也让“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信念,深深扎根在每一位观众心中。
采写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
摄影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