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警报声划过童年的天空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15版:往事       上一篇    下一篇

  1972年秋天的那个早晨,父亲突然把墙上的挂钟取下,换成一个崭新的深灰色铁皮匣子,匣子正中印着醒目的红色警报器图案。他转身对全家说:“从今天起,这就是我们家的战时时钟。”
  那年我七岁,住在北方一个工业城市大同。整个九月,空气中都弥漫着某种紧张又兴奋的气息。大人们交头接耳地说着“深挖洞、广积粮”这样的话,而我们这些孩子则发现,上学路上突然多了许多指向地下的箭头标志。
  叔叔是厂里的工程师,突然被抽调到“人防办公室”。那些天,他总在深夜才回家,衣服上沾着新鲜的泥土。母亲悄悄告诉我,叔叔在参与挖掘一个巨大的防空洞,“能装下整个街道的人”。我无法想象地下如何能装下这么多人,就像无法想象战争究竟是何模样。
  十月的一个黄昏,第一次演习来了。
  先是一阵急促的哨声,接着街道主任谢大妈拿着铁皮喇叭挨家挨户地喊:“演习开始!全体居民立即进入掩体!”母亲迅速从床底拖出早已备好的应急包,里面装着粮票、手电筒、纱布,还有一小瓶碘酒。她的动作熟练得让人惊诧——后来才知道,她们已经在居委会组织演练过无数次。
  街坊邻居从各个门洞涌出,像一股股溪流汇入大街。没有人奔跑,没有人喧哗,大家只是沉默地朝着同一个方向移动。李师傅搀扶着年迈的母亲,张家媳妇抱着才三个月大的婴儿,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一种庄重的严肃。
  防空洞的入口比我想象的要宏伟——那是一个向下倾斜的混凝土建筑,两扇厚重的铁门敞开着,像巨兽的嘴巴。走进其中,顿时被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包裹。父亲果然没有夸张,洞内异常宽阔,顶上悬挂着昏黄的灯泡,像一串永远也吃不完的糖葫芦。
  就在人群基本安置妥当的时候,真正的警报声响了。
  “呜——”
  声音从地面传来,却又像从四面八方同时响起。36秒的长鸣像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每个人的心脏,接着是24秒的寂静,寂静得能听到身边人的呼吸声。如此反复三次,整整三分钟。有个小女孩突然哭起来,哭声在防空洞里显得格外响亮,她母亲连忙捂住她的嘴:“别哭,敌机要来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不是游戏。
  演习结束后,叔叔带我去看警报器。那是个安装在电厂烟囱上的巨大铁喇叭,他说全市有上百个这样的装置。“36秒停24秒,反复三次,这是预先警报。”叔叔摸着我的头,“如果听到连续短鸣,就是空袭紧急警报。”他的语气平静,我却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阴影原来一直笼罩在我们头顶。
  此后的岁月里,这样的演习成了家常便饭。我们从最初的新奇到习惯,最后变成某种身体记忆。1976年唐山地震时,很多人第一时间以为是空袭警报,熟练地钻到桌下。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带着儿子参观人防纪念馆,看到那些熟悉的警报器已经成了展品,突然百感交集。我试着模仿给儿子听:“呜——”儿子笑着说:“像鲸鱼的叫声。”
  他永远不会知道,这声音曾经划破无数个宁静的清晨,曾经让整个城市瞬间静止,曾经是一代人共同的生命节拍。那些年的防空演习,演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个民族在艰难岁月里的生存智慧;刺耳的警报声里,响彻的是一个国家保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而今警报器已然沉默,但那段记忆依然鸣响——它告诉每一个经历过的人:我们曾如此认真地准备过和平,正如我们如此坚定地反对战争。在地下纵横交错的防空洞里,埋藏着一个时代最深的生存密码:对生命的珍视,永远是人类最坚固的防空工事。

刘印军(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