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二叔的丰收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14版:子夜       上一篇    下一篇

  天刚蒙蒙亮,二叔的身影已伫立在田垄的尽头。他粗糙的手掌拂过齐腰的麦穗,指尖捻着沉甸甸的麦粒,古铜色的脸上漾开笑意:“今年的小麦比去年要多收一成吧。”他的身后,百亩麦田翻涌如金色海洋,联合收割机的轰鸣惊起一群群鸟雀,空气中氤氲着新粮的醇香。更为壮观的是,往年还在为储粮难绞尽脑汁的二叔,今年早打算早行动,当收割机还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轰鸣,小麦收购单位的车队就已经等候在地头了……
  想想五年前,二叔的承包地还是雨涝成河、干旱裂沟的碎片田。值得庆幸的是,二叔参加了前年的农民丰收节庆典,在活动现场他被深深地触动了,“科技赋能”“智慧托管”等新词第一次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从优选良种开始,浇水用上了滴灌喷灌,无人机喷施农药,二叔的“智慧耕耘”让“靠天吃饭”成为了历史。当良田化作聚宝盆,机械轰鸣代替了牛铃叮当,现代农业的筋骨在阡陌间铮铮作响,接下来的丰收也就顺理成章了。
  科技为犁,耕耘智慧沃土。二叔选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冬小麦刚入仓,夏玉米便抢墒下种,做到了四季无闲田,而且水肥共享,节水滴灌系统随作物需求切换模式,真正做到了节水节肥,保护土壤。尤其是今年夏天降水充沛,导致玉米病虫害较严重,然而二叔的应对方案却透着从容。市里飞防队的无人机群掠过青纱帐,旋翼卷起药雾细浪,三架“铁蜻蜓”一天可防治200多亩,药剂精准附着叶片,红蜘蛛、玉米螟无处遁形。望着无人机在自己的田埂间有条不紊地作业,二叔心头一热,这都是中央财政扶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落地生根的结果啊!
  作为一个种粮大户,二叔丰收之后不忘乡亲,他出资重修了贯通田垄的水泥路,还帮助乡亲铺设自动化滴灌系统,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春天,二叔又新购置了两部更为先进的联合收割机,方便自己的同时也为乡里乡亲提供了更大程度的便利。这不,二婶给正在驾车为乡亲抢收玉米的二叔送饭来了。小鸡炖蘑菇、蒜黄炒鸡蛋和凉拌小黄瓜,挺丰盛呢。瞅着连续作业已显疲惫和苍老的老伴,二婶心疼啊,“都70岁的人了,不服老不行,干活儿悠着点儿。”望着离去的步履有了些蹒跚的老伴,二叔的目光深邃而动情。
  往事不堪回首!早先时候,人们用“折子”来囤粮食。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日子刚刚有起色,人们最看重的还是粮食。谁家的粮折子盘得高,自然成为生活殷实的象征。当年听说媒婆要领姑娘到家里相亲,二叔的母亲急中生智,从亲戚家借来了几挂折子,选地儿铺草,并把折子盘得老高。姑娘为男方粮多而吃惊,执意要看看都存了些什么粮食,结果真相败露,看着空空如也的粮囤,姑娘扭头就走了。
  好在姑娘的父母通情达理,“都是庄户人,席上掉炕上,这年头哪有粮食满仓的?”后来,这姑娘成为了我的二婶,若干年后提及往事,二婶直摇头,“想起那些穷日子,一把辛酸泪啊!”
  时光流转,穷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二叔满眼都是金灿灿的玉米,他的心是愉悦的、满足的、欢畅的。他还要自己购置无人机,引进大数据平台,还要建一座大型的智能粮库。如梦如幻中,他变成了一个孩子,迈开轻捷的步子,哼着丰收的歌谣,奔跑,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典现场,二叔成了被邀请的嘉宾。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千千万万个“二叔”站在相似的田野上,他们以科技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下:“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崛起的誓言!

□崔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