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设计点亮太原:一场穿越千年的城市焕新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15版:子夜       上一篇    下一篇

  漫步太原钟楼街,青砖灰瓦间的老字号店铺在新橱窗里舒展着晋商往事,灯光勾勒出飞檐翘角的新轮廓;转身走进原太原锅炉厂,粗犷的钢铁厂房里,艺术展览与咖啡香正上演着工业与文艺的奇妙对话。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正被设计的魔法唤醒,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铺展着“锦绣太原城”的新画卷。
  其实,太原的城市变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打扮”,而是让这种美通过艺术设计展现出来的同时,对一座城市的肌理进行深层次的重建。它不仅仅停留在城市面貌翻新这一层面上,而是将艺术设计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运用到了极致。
  老记忆里生出新风景
  三晋大地的千年文脉,正在设计的解构与重组中焕发新生。传统院落精神与现代流线特征融汇的,是晋商博物院空间叙事手法的运用;票号密码与商路图谱展现的,是数字交互技术的运用;公交站亭与导视系统中被提炼应用的,是晋商建筑斗拱与钱币纹样的元素运用;商周青铜重器上狰狞的兽面纹、夔龙纹样元素,经设计师解构演绎处理成为地铁站内的几何图案,让交通空间获得历史纵深感。
  “煤海之城”的硬朗记忆在温柔转身。原太原重型机械厂的巨型起重机轨道旁,如今陈列着雕塑作品;废弃冷却塔在夜色中被灯光点亮,成了年轻人打卡的城市地标;生锈的钢铁遗骸被铺成休闲步道,每一步都踩着工业时代的铿锵回响。设计师们像考古学家般珍视这些工业遗产,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让铸造车间变身创意工坊,储气罐成了露天剧场,让“生产记忆”自然过渡为“生活场景”。生产空间成为生活容器的过程,涉及精准的功能定位、创新的空间组织和绿色技术整合等等诸多方面内容,这些适应性再利用策略的落地过程,坚持的都是尊重遗产本真性的原则。
  汾河畔的烟火与诗意
  汾河穿城而过,曾是太原人记忆里的防汛堤岸,如今却成了兼具生态之美与艺术气息的“城市会客厅”。岸边的主题雕塑讲述着龙城故事,夜晚的灯光将桥梁轮廓映在碧波里,散步的老人、嬉戏的孩童、写生的学生,共同构成了最生动的生活图景。这哪里是简单的河道整治,分明是设计师用自然与艺术编织的“烟火结界”。毋庸置疑,城市发展的主体要素是人。艺术设计活动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市民群体归属情感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化,游客群体体验深度的强化化,进而构建具有突出识别特质和持续吸引效应的场所精神特质。如今,精心雕琢过的汾河穿城段已经不是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所能概括的了,生态功能、休闲属性与艺术元素融合得恰到好处,它同时具备城市会客厅功能与开放艺术馆属性的复合空间载体特质。
  老社区里的变化更让人暖心。街角的闲置地块被改造成“口袋公园”,晋剧脸谱彩绘的围墙成了孩子们的天然画板;便民市场换上统一的木质摊位,老陈醋与新鲜蔬菜在设计感的陈列中相映成趣。设计师们带着居民一起动手,让每个角落都透着“我的城市我做主”的亲切感,原来美学可以如此贴近柴米油盐。其实,为了打造统一且丰富有品质的城市整体意象,系统性的全域视觉设计不可缺失,各种元素在多元中寻找内在联系,一张连贯且富有文脉的城市魅力网因此而织就,让太原之美好无处不彰显、触手可及。
  设计里的未来模样
  艺术设计对太原来说,不仅仅是指当下美化的更新,更是一种预见性思维和方法,并且为绘制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持续赋能。在这里,设计从不只是“面子工程”,而是在悄然重塑城市的肌理。装备制造车间里,工业设计让老产品焕发新活力;古村落的土坯房被改造成民宿,农副产品穿上了印着剪纸纹样的包装,吸引着城里人来体验“乡愁经济”;城市设计周上,市民亲手绘制的井盖涂鸦、社区墙绘,让艺术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游戏。
  太原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面对时代浪潮,用设计赋能城市不是简单的“城市美容”,需要城市治理者有高远的眼界和胆识去拥抱设计思维,需要设计师有着精深的匠心去深挖地域文化,更需要全城人民共建共享来参与这场城市复兴的伟大工程,如此才能成就一场由能源重镇到设计之都的美丽蝶变。
  当青铜器纹样在地铁里遇见时尚,当钢铁厂房里响起创意的旋律,当汾河波光里荡漾着艺术的倒影,这座古城正在完成一场华丽蜕变。2500年的历史文脉是底色、工业遗产是筋骨,而设计赋予的,是让每一个太原人都能触摸到温度与活力。
  或许这就是城市更新的真谛——不是推倒重来的激进,而是带着敬畏心的创造,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硬核与柔软共生,最终成就一个既有岁月厚重感,又有青春活力的“新太原”。

太原师范学院 王卓康 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