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不可忘却的记忆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14版: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纪念,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传承,树立在三晋大地之上的英烈碑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无论是碑铭上的“浩气长存”“永存不朽”“壮业留芳”,还是碑刻中所铭刻的“其志其行固已口碑载道,而足与青史同其不朽矣”等话语,都是为了一种纪念,一种对英雄事迹的缅怀,一种对抗战精神的继承。抗战英烈们“其为国牺牲、视死如归精神,堪称中华民族优秀子孙,其忠肝义胆,可作继进者的模范”。
  程章灿先生将碑刻誉为一种“中国式的纪念与记忆”,他曾说“中国有历史悠久的石刻文化,中国有历史悠久的把石刻作为记忆媒介的文化传统”;也有学者指出:“立碑题文,镌石纪事,以示后人。历代都把树碑树石作为一种纪念,只要认为有可纪念之处,就会就地取材,立石刻文,留存于世。每一通碑文都是历史的原始记述,都携带着历史、社会、文化信息。”鉴于碑刻“以石代金,同乎不朽”的特性,碑刻自然也就成为了古人寄托“垂之永久”的核心媒介。
  其实,碑刻树立的过程也是一种集体纪念表达的过程。1943年5月26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在报纸的第4版刊发了一篇名为《碑》的小说,虽然其只是一篇小说,却也是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社会生活的真实映射。小说中写道:“两个月过后,冬天了。汾河结了冰,敌人走了,刘村的妇救会,在柱儿家里开了一个秘密的追悼会……会上商量定了大家捐钱,给凌前英秘密地立一个碑,拐脚婆婆愿意拿出自己的首饰,捐很多的钱,立一个很大的青石碑。不久,就在凌前英跳水的那个地方,立起了很大的一座碑。碑是吕梁山脉的青石,它永恒不朽,坚实的立着。”为什么为凌前英立碑?因为她为了保护刘村妇女支援军队的登记册而牺牲,“为了祖国的光荣”,她“宁死在祖国的大地上,投入家乡的河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凌前英是为伟大的抗战事业而牺牲,为她所立的青石碑也是妇女们共同捐赠的,是她们纪念凌前英的共同表达。
  在英烈碑中,我们也往往很容易找到类似的表述。在高平县凤和村,有一通由全村群众为纪念祁凤山、吴子和、李忠祯三位同志立的纪念碑,其文曰:“这三位同志皆为吾国家尽忠心,为吾民族争自由,均不幸而殉于难,孰能不扼腕生悲乎?三同志虽没,而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精神,可勒之金石,永垂不朽云。”落款为“东冯庄全体人民恭立”。陵川县平城镇张寸村树立的《革命志士殉难纪念碑》落款为“张寸村全体抗日干部民众立”。再如,左权县石匣乡马厩村全体群众,因感怀赵仝全同志于1942年被捕后面对“敌施行残暴手段,光荣牺牲于骆驼岩”而立碑于村。凡此等等,无不彰显了一种不可忘却的记忆。
  英雄精神永存,他们为国捐躯的事迹与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永流传……

贾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