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婚丧嫁娶,必有司仪。司仪者,主持礼仪之人也。其声洪亮、其态庄重、其言有度、其行有节,仪式感很强。
我国司仪起源很早。《周礼》记载:“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那时诸侯会盟、朝觐天子,皆需司仪引导进退,安排座次,传达辞令。司仪立于堂上,一声“升阶”,一声“揖让”,满堂宾客无不依令而行,秩序井然。
到了民间,司仪虽无官职,却也是乡里极受敬重的人物。但凡红白喜事,必请司仪主持。此人须熟谙礼数,通达人情,更须有一副好嗓门、好口才。过去乡间无扩音之器,全凭喉咙扬声,使数百人皆闻其号令而进退。古时乡间婚礼,只见老司仪立于院中,身着深色长衫,手持红纸礼单。新人跪拜天地时,他朗声唱道“一拜天地——”,声如洪钟,得远传至村口。每行一礼,必先唱名,再述其意,使在场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礼毕,主人赠以红包、酒肉,司仪略推辞便收下,此乃古礼也。
丧礼中的司仪更显庄重。他们语调低沉有力,引导孝子贤孙行三跪九叩之礼。每一声“举哀”,每一句“叩首”,都恰到好处,不让悲伤过度蔓延,也不令礼节有所疏漏。司仪在此刻,不仅是礼仪的主持者,更是情绪的调控者。
有趣的是,古代司仪还须具备随机应变之能。传说某家婚礼,新郎紧张过度,忘记下一步该做什么,呆立当场。司仪则不慌不忙,高声道:“新郎见新妇美貌,喜不自胜,竟忘所以!”旋即低声提示新郎下一步行动。一场尴尬,化为美谈。
古代的司仪,实则是礼的化身,是传统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他们不仅主持仪式,更在一次次婚丧嫁娶中,将文化密码传递给一代又一代。而今司仪仍在,却多流于形式,少了那份深入骨髓的礼的精神,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汉书·礼乐志》引用孔子的话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大意是,礼呀礼呀,难道仅指玉器和丝帛吗?乐呀乐呀,难道仅指钟鼓等乐器吗?孔子强调礼的核心是内在的恭敬与仁德,而非外在的玉帛等器物或形式;乐的根本在于心灵的和谐与教化,而非钟鼓等音乐工具。古代的司仪,便是让玉帛钟鼓有了魂灵的人。
□王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