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信口雌黄”中的“雌黄”是什么?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14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天我们用涂改液修正错字,古人则用“雌黄”。但“雌黄”不仅是一种矿物,还衍生出一个成语——“信口雌黄”。这词最初讽刺的,竟是一位西晋名士的“善变”嘴脸。
  “信口雌黄”的典故,最早见于《晋阳秋》,主角是西晋名士王衍。此人出身琅琊王氏,相貌俊朗,能言善辩,是当时清谈界的“顶流”。他最爱谈老庄玄学,手执白玉拂尘,侃侃而谈,一副超然物外的模样。不过他讲话常常前后矛盾,当被人指出其中的错误时,他竟能面不改色地当场改口,仿佛嘴里含着“涂改液”一样!所以当时人们就讥讽王衍“口中雌黄”,意思是他的话像用雌黄涂改字迹一样,随时可改。王衍的“善变”不止于此。他女儿本是太子妃,太子遇难时,他怕受牵连,立刻上书解除婚约;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他身居高位却只顾自保,最终落得个被敌军活埋的下场。这位“清谈大师”,终因言行不一而沦为笑柄。
  雌黄是一种橙黄色矿物,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与雄黄共生,堪称“矿物鸳鸯”。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时用雌黄涂抹,因颜色相近,遮盖效果极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夸它:“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比刮纸、贴补丁都方便。敦煌藏经洞曾出土隋代《文选》抄本,上面就有7处雌黄改字的痕迹,证明古人确实用它当“涂改液”。颜之推在《家训》中告诫:“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意思是没读透典籍,别乱改文字——后来引申为别乱说话。
  王衍的“口中雌黄”本是嘲笑他随意改口,后来与“信口开河”融合,成了“信口雌黄”,专指不顾事实乱说话。清代小说《宦海》写官员“信口雌黄,凭空捏造”,冯德英的《迎春花》也用它形容人造谣生事。
  与“胡说八道”不同,“信口雌黄”更强调歪曲事实。比如郭沫若骂人“信口雌黄的无赖”,巴金批评“一派胡言,信口雌黄”,都带有强烈的贬义。

□钱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