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南午芹土产收购站的记忆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15版:往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南午芹土产收购站,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隶属于河津市僧楼镇供销社南午芹分社。南午芹是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镇,一条老街横贯东西。在人民公社化时期,老街上设立了供销分社,各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固定的集市贸易使其在方圆几百里内享有盛名,成为繁华的村落。
  大街中心的东岳庙曾是我们的学校,对门便是土产收购站。土产收购站是一座宽敞的四合院,青砖瓦房在阳光下总是泛着暖黄的光泽。门口的木牌被风雨侵蚀得发黑,但“南午芹土产收购站”八个红漆字却总是被描得鲜亮,牵系着十里八乡的生活。
  每天清晨,收购站的木门在老王头的推动下吱呀开启,划破晨雾。他佝偻着背生起煤炉,铁壶咕嘟冒热气时,门口的石板路上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张婶挎着半篮核桃,蓝布帕子裹着的手反复摩挲篮沿;接着是李大爷扛着捆晒干的荆条,竹筐在肩头晃出沙沙声。人们默默将带来的物品摆放在墙根,仿佛在拼凑一幅乡村生计图。
  土产收购站有详细的收购价目表,一目了然。那时物资匮乏,虽无需缴纳学费,但学习用品仍需自备,全靠学生们“自力更生”,父母并无多余的钱来负担这些。因此,我从小便与土产收购站结缘。每天放学后,就到村外的渠沟里捡拾废铜烂铁、骨头、烂鞋、布片等,无论多少,拿到土产收购站一过秤,便能换成现钱,或三五分,或一两毛,足以购买铅笔、本子和纸张。
  记得最初大量卖给土产站的是骨头,那时地里骨头众多,很快便能拾满一大筐,背到土产收购站便能换成钱。当时我们不解其用途,后来才知骨头可制肥料。
  小学时,学校号召我们积极缴纳鲜蛋(即鸡蛋),以支援国家建设,视为爱国运动。大家纷纷响应,从家里拿来鸡蛋,集体缴到土产收购站,每颗鸡蛋可得五分钱。周末或节假日,我们便去田野、山沟挖药材,如远志、枸杞、柴胡、肿手花根、蒲公英及白蒿(学名茵陈)等,回家分类晾晒后,拿到土产收购站售卖,能得五六元或七八元钱,足以解决开学后的课本费用。
  土产收购站还收购大量农副产品,如盖房用的栈子,每千斤二十五元,销往汾南一带;荆条编织的果篓,直径约四十公分,高六七十公分,带盖,销往万荣、临猗一带;荆条编织的耱和笆片,销往汾南及陕西韩城一带。
  那时,我们这些孩子也随大人们上山砍栈子、耱齿、耱杆、耱挡头、荆条,利用放学时间加工成木栈条、筐子、篓子、笆片、荆条耱,拿到土产收购站售卖。一百斤栈子2.5元,筐子和篓子每个5毛,大笆片1元。每次上山所得约六七毛到1元。耱齿、耱杆、耱挡头则卖给专业编耱者,一根耱齿1分,一副耱挡头5毛,一根耱杆2毛。虽收入不多,但见效快,勤快些,书本、笔墨费用皆可解决,甚至还有零花钱。因此,我们将土产收购站视为小银行,缺钱时便去田野拾破烂、挖药材,上山砍栈子、荆条,当天便能变现。
  改革开放后,土产收购站愈发红火。记得那时他们与外贸签订出口协议,收购村民用麦秆、玉米皮编织的草帽、扇子、坐墩、提篮、茶杯垫、手提袋、手提包,分类交外贸出口,为农民开辟了致富新途径。
  如今,古镇老街已面貌一新,土产收购站已悄然消失,唯有深深的留恋与怀念。

薛振堂(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