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种了一辈子树 见证右玉从“沙窝”变“绿毯”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8版:社会直通车       上一篇    下一篇

  • 王明花老人站在黄沙洼教学点前,与当年“红姑娘突击队”的照片合影。

  •   9月9日上午,秋阳暖得像揉了把碎金,风穿过右玉县右卫镇黄沙洼的林带时,也吹起了松针与沙棘的清香。“朔风古韵塞上绿洲”主题采访团循着这缕绿意,见到了76岁的王明花。这位土生土长的右玉人,曾是右卫镇头水泉村支书,从9岁提着小水桶跟在大人身后种树起,她把一辈子的时光都“种”在了这片土地上,亲眼见证黄沙洼从“黄沙刮得睁不开眼”的不毛之地,蜕变成如今“林深见鸟影”的塞上绿洲。
      昔日黄沙洼:风卷黄沙埋种子,百姓饭碗难端稳
      “你现在踩的这片地,当年全是飞沙——风一刮,黄沙能钻进衣领、眯了双眼,连说话都得捂着嘴。”走在林间的小路上,王明花指尖划过脚下的土壤,眼里满是对过往的感慨。黄沙洼的名字,是风沙“刻”下的:这里地处风口,常年狂风肆虐,松散的沙土被吹得高低起伏,洼地最深的地方能没过半个人。
      在她的记忆里,上世纪50年代的黄沙洼,是“饿肚子的代名词”。“春天老百姓把种子撒进地里,一场大风过来,土和种子全被刮走,只剩下光秃秃的沙梁子。”王明花比划着当年的场景,声音轻了些,“有一年我娘种了二亩糜子,盼着秋收能填肚子,结果一场沙尘暴过后,地里连苗都找不着了——那时候,谁家没经历过‘种十亩、收半亩’的苦?”正是这“守着土地饿肚子”的绝境,让右玉人攥紧了铁锹:“种树!挡住风沙,才能守住饭碗!”
      三战黄沙洼:“红姑娘”扛锹战风沙,死了再种不低头
      “最早种的是‘小老杨’,咱右玉本地树,把枝子折下来插进沙里,给点水就能活!”说起种树的起点,王明花的眼睛亮了。
      1950年代初,政府号召植树造林的消息传到村里,老百姓扛着自家的铁锹、提着破旧的水桶,浩浩荡荡往黄沙洼赶——那时候没有机械,没有水管,连树苗都得靠人背肩扛。“我们小孩也不闲着,提着小木桶去几里外的沟里打水。”王明花笑着回忆道,“路是沙土路,走一步陷半步,水晃悠着洒一路,到地头时只剩半桶水。”更难的是树苗成活率:种100棵,能活50棵就算好的,大风能把刚栽的树连根拔起,夜里一场沙,第二天树就被埋得只剩个树梢。可右玉人没服软。“今年活不了,明年再种;这棵死了,就补下一棵!”17岁那年,王明花主动放弃上学,加入了村里的“红姑娘突击队”——一群十八九岁的姑娘,白天和男人们一起挖坑栽树,晚上还帮着照看苗圃里的幼苗。“那时候手上全是茧子,指甲缝里的泥怎么洗都洗不掉,可看着冒出新芽的小树苗,就觉得有盼头。”后来成了村支书,她又带着村民改种耐旱、防风的沙棘:“沙棘的根能扎进深层沙土里,既能固沙,结的红果还能卖钱。现在路边的沙棘林,秋天红果压枝,县里的沙棘饮料厂效益也好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今朝新面貌:林海映蓝天,生态红利暖民心
      六十多个春秋流转,黄沙洼早已换了人间。如今走进这里,连片的樟子松挺拔直立,沙棘丛沿着林间小道铺开,风穿过枝叶时,只留下沙沙的轻响,再也不见当年“黄沙漫天”的模样。“你看这地,现在种玉米一亩能打1200斤,比当年种糜子强十倍!”王明花指着不远处的农田,语气里满是欣慰,“养羊的农户,一只羊能卖1000多块,谁家都吃喝不愁。”为了守住这片绿,当地林场还配了专职护林员,每天沿着林带巡查,4月到次年5月的防火期里,更是24小时值守。“现在野兔、野鸡都多了,有时候还能看见喜鹊在树上搭窝。”王明花说,这些年随着“小老杨”逐渐老化,村里又引种了存活率高、四季常青的樟子松,“既要守好老林子,也要种好新苗子,让这绿一直传下去。”
      右玉精神:从黄沙洼出发,把绿色种进千秋
      “右玉的植树造林,就是从黄沙洼开始的——这里风口最大,能把这里种绿,其他地方就都能成!”王明花的话,道出了黄沙洼的特殊意义。一代代右玉人在这片土地上摸索出的“先种外围树挡风,再种内部树固沙”的法子,成了生态治理的“右玉经验”;而“死了就补、活了才算”的韧劲,更凝结成了“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如今,王明花早已不再亲手栽树,但她总爱到林子里走一走,摸一摸树干上的纹路——那是她和乡亲们一辈子的牵挂。“我这辈子没离开过黄沙洼,种树就是我的事业,看着这林子一年比一年密,比啥都强。”老人的话语朴实,却藏着最动人的坚守。
      这片由无数“王明花”们用双手种出的绿洲,如今正以“朔风古韵、塞上绿洲”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右玉的生态故事。风掠过林海时,不仅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更带着一代代右玉人“种树护绿”的信念——这是刻在黄沙洼土地里的记忆,更是留给子孙后代最珍贵的生态财富。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刘俊卿 通讯员 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