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从新闻里看到哪里暴雨导致河流大涨,就想起了老家的山水。在老家,管“山洪”叫“山水”,一般每年都发,如果哪一年没发,一定特别干旱。
山水多在夏季暴发,往往一场大雨之后即如期而至。农历六七月,正在地里收割庄稼的父老遇到一般的小雨是不躲的,即使中雨,也可以在地里支撑一阵子,实在不行才会找处土埝头或树丛避一下。但如果看到乌云滚滚,扑地而来;狂风骤起,将助雨势,父老便会放下手中的活儿,急着往家赶,边走边互相招呼:“快回哇,下大雨呀,要发山水了!”到家之后,赶紧关起门窗。不一会儿,大雨倾盆而下,噼里啪啦,有时电光频闪、霹雳震天,吓得人们不敢乱动。随着雨量增大,有时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山水就会形成。山水刚开始一般不大,在山沟中摸索着前进,但后面的主干则越来越宽,气势越来越大。风住雨停之后,山水还会流淌一段时间。
暴雨后之所以容易引发山水,用父老的话说,是因为黄土高原存不住水。此话没错,但不全面。实际上主要在于土地大多种了庄稼,不断翻垦,反复耕犁,加之坡多林稀,且土质疏松,遇有暴雨,自然容易形成水流,由小到大,夹杂着泥沙,冲刷而下。
山水的主流由远近各条沟壑的支流汇聚而成,奔流在村前的大沟。老家名叫蓿麻沟,自我记事起,只见过一次蓿麻,但山水则几乎年年有。
山水来时,气势凶猛,像无数脱僵的野马,横冲直撞,嘶吼之声笼罩着整个山谷。沟里的巨石被山水冲击着,发出沉重的撞击声,与山水的嘶吼声汇合在一起,惊天动地。
在这千万匹烈马的冲击、撕咬之下,沟岸脆弱无比,泥土、树木,甚至庄稼被不停吞入水中。尤其是受水流正面冲击的弯道,时不时发生坍塌,大片泥石轰然倒入水中,偶尔激起的浪花很快消失在轰鸣如雷、狂翻猛卷的波涛之中。连根拔起的树木,被冲来荡去,按入水中,又甩了出来。那些杂物、垃圾则会被不时冲到岸上,一般以废旧塑料为主。
山水正盛之时,不知害怕的小孩子们喜欢近前观看,常被大人们吓唬回去:“山水把你冲得影儿也没有了!”但慢慢地,山水变小、变浅了,由滔天洪水褪变成轻缓小溪,大人便同意孩子们赤脚在水中玩闹一下。山水最终停歇之后,留下一片片水洼,更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或“修渠引水”,或“筑坝聚水”,脚踩着松软的淤泥,戏水之乐中或有治水之梦生焉。遇到大的水塘,调皮的男孩会脱光衣服,跳进去“扑腾”几下,有时仰面躺在还算清澈的水中,望着雨后的蓝天白云,喊上几声,赶紧上岸,以免被大人撞见,一生气把衣服撸走。
也有时候,小孩子会问大人山水流到哪里了?“桑干河!”桑干河又流到哪里?“永定河!”永定河在哪儿?“在北京!”大人们回答得很清晰。这又让山村里的孩子再次对山水产生了一些遐想。
近些年来,植被覆盖率提升了很多,山水不怎么发了,老家的山川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