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跨越山海 坚守大爱 山西援非医疗队书写中非友谊新篇章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9版:社会直通车       上一篇    下一篇

  • 向吉布提卫生部捐赠药械。

  • 晋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王银珍用银针为吉布提民众缓解疼痛、治疗疾病。

  • 半个月的婴儿因臂丛神经损伤,经过三个月针灸配合按摩治疗后基本痊愈。

  • 妇产科医师梁贵清化身“理发师”。

  •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从喀麦隆到多哥,再到吉布提,活跃着一群来自中国山西的医疗身影。他们跨越万里山海,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2025年的岁月里,以精湛医术守护生命,以文化交流搭建桥梁,用实际行动在非洲大地书写着中非友谊的动人篇章。
      从1975年向喀麦隆派出首批医疗队至今,50年来,山西已累计向喀麦隆、多哥、吉布提派遣医疗队72批1496人次,累计诊治患者500余万人次,抢救危急重症7万余人,实施手术26万余台。山西援外医疗队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受援国、我驻外使馆、华人华侨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先后有434人次赢得受援国颁发的勋章、荣誉证书、贡献奖等。
      尤其是2025年8月31日,吉布提总理卡米勒代表盖莱总统向中国第23批援吉医疗队全体12名队员授予“6·27独立日国家勋章”。此次授勋是对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最高礼赞,也为中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这是我省向吉布提派遣医疗队以来,从2022年开始连续4批医疗队集体获得此殊荣。
      2025年9月2日,多哥卫生部长达雷为中国(山西)援多医疗队颁发荣誉证书,并高度评价中国医疗队精湛医术和敬业奉献精神,衷心感谢中方长期以来为多医疗卫生领域提供的帮助,期待与中方继续深化合作,更好造福当地百姓。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山西援非医疗队的辛勤付出与卓越成效;一个个身影,诠释着“大爱无疆”的使命担当。
      医者仁心:在生死时速间守护生命之光
      医疗援非的核心,始终是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在喀麦隆,妇产科医生荣敏在异国除夕夜接到紧急通知——一位孕妇因“胎盘早剥”出现严重大出血,生命垂危。来不及与远在国内的家人道一声新年祝福,荣敏迅速赶往手术室。面对面色苍白的孕妇和手术室外焦急的家属,她沉着冷静制定急诊手术方案,利用当地有限的医疗资源,在团队协作下历经一个多小时的奋战,成功止血,最终母婴平安。当疲惫的她摘下口罩,看到孕妇家属感激的泪水时轻声说:“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职责,无论何时何地,患者需要,我就全力以赴。”
      这样的生死救援,在援非医疗工作中屡见不鲜。骨科医生魏延辉接诊了一位46岁的男性患者。该患者右侧胫腓骨骨折畸形愈合8个月,已无法正常行走,生活陷入困境。术前检查发现,患者骨折断端因时间过长已畸形愈合,复位难度极大。魏延辉与团队反复研讨,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手术当天,从切开暴露骨折部位、清理断端组织,到从患者对侧髂骨取骨植骨,再到克服器械难题安装外固定架,整整6个小时,他始终保持高度专注,汗水浸透手术衣也浑然不觉。术后,他每日查房、定期换药,耐心指导患者康复,直至患者顺利出院。出院时,患者紧紧握住魏延辉的手哽咽道:“没有您,我不仅不能走路,更无法养家,谢谢您,中国医生!”急诊救治的战场,同样见证着山西援非医疗队的担当。超声科医生苏卉在深夜接到紧急任务——一名10岁男童从屋顶失足坠地,急需排查内脏损伤。当地大型影像设备匮乏,超声探头成为关键工具。苏卉迅速赶到医院,沉稳操控仪器,逐帧分析图像,凭借丰富经验精准锁定患儿脾脏破裂位置,为手术团队提供了关键诊断依据,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在多哥,妇产科医生李红英同样面临高危手术的考验。一位38岁孕妇,妊娠37周且为第4次剖宫产,更危险的是胎盘附着于子宫瘢痕处。手术中,产妇突发大出血,血压骤降。李红英当机立断,在与家属沟通获得同意后决定切除子宫,翻译刘传艺精准传递指令,确保手术环节无缝衔接。最终,手术成功,母子平安。截至2025年8月,李医生已完成20余台高危产科手术,每一台手术都是对技术与体力的双重挑战,每一次成功都为当地母婴健康筑起坚固防线。
      在吉布提,耳鼻喉科医生马建昆深夜接到急诊电话,一位当地老人被骨头卡住喉咙,生命危急。他立即召集队员赶赴医院,与团队密切配合实施手术,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这些紧急救援,诠释着“生命至上”的医者初心,也让非洲民众感受到来自中国医生的温暖与力量。
      技术创新:填补空白,为当地医疗注入新活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山西援非医疗队不仅致力于救治患者,更注重将先进医疗技术带到非洲,填补当地医疗空白,培养本土医疗人才,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年2月13日,吉布提贝尔蒂医院手术室,骨科医生杨青成功实施当地首例儿童下肢股骨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吉布提因意外跌落和交通事故导致的儿童骨折病例频发,但传统治疗手段创伤大、术后护理难。弹性髓内钉技术(ESIN)作为国际公认的儿童长骨骨折治疗首选方案,具有微创、高效、安全的优势。由于当地缺乏专用器械,杨青通过术前精准测量,将2根直径3.0mm的克氏针预弯处理,制作成适配的“弹性髓内钉”,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完成骨折复位与植入。术后患儿恢复良好,住院时间大幅缩短。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吉布提儿童骨折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同样在吉布提,2025年2月24日,普通外科医生朱锋完成该国首例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肛周创面亚甲蓝封闭术。吉布提当地居民因饮食结构问题,便秘与痔疮高发,传统外剥内扎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且易并发肛门狭窄。朱锋医生从国内协调带来一次性管型痔吻合器和亚甲蓝注射液,为一名25岁环状混合痔(内痔Ⅲ期)患者实施手术。手术实现微创治疗,减少肛周创面,并通过亚甲蓝封闭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贝尔蒂耶医院副院长Suleiman高度赞赏:“恭喜你完成了吉布提的第一例!”术后,朱锋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操作,详细讲解手术步骤、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助力当地医生掌握这项新技术。
      麻醉科医生郭飞在吉布提贝尔蒂耶医院成功完成传统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引导神经阻滞及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三部曲”,填补了当地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的空白。他还成功举办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专题讲座,从臂丛神经解剖结构,到神经刺激器、超声成像原理,再到经典入路操作,深入浅出的讲解配合生动的图像与视频,让当地医护人员受益匪浅。讲座后,医院安排分组实操训练,确保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截至2025年8月底,第23批援吉布提医疗队已在当地成功实施10项新技术,多项为吉布提首次开展,包括:中医科王银珍医生的缪刺配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郭飞医生的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复合隐神经阻滞麻醉、朱锋医生的两项肛肠疾病治疗技术、杨青医生的儿童骨折治疗技术,以及泌尿外科刘云波医生推广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微创手术(他从国内带来数十枚前列腺电切环支持临床工作)……这些技术创新,为当地患者带来优质的治疗选择,推动了吉布提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中医闪耀:银针为桥,传递东方医学智慧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援非医疗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山西援非医疗队的中医医师们,用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疗法,为非洲患者缓解病痛,也让中医文化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在多哥,中医医生杨东魁曾接诊一位长期受腰椎间盘突出症困扰的中国同胞。该患者卧床半个月,痛苦不堪。杨东魁结合丰富临床经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针灸方案,仅两次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缓解,逐渐恢复活力。为表达感激,患者送上锦旗,上面“拯救之法妙用者针针灸传扬苍生大医”16个大字,既是对杨医生医术的认可,也是对中医疗效的赞誉。杨医生的医术在多哥洛美华人圈广受好评,他的工作让中医成为当地民众信任的治疗方式之一。
      针灸医师李新华,带着中医针灸走进多哥卡拉大学校园,为师生带来一场医学文化盛宴。针对当地高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李新华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介绍疾病成因、针灸起源与发展,讲解经络系统与穴位奥秘,将复杂的中医理论讲得妙趣横生。实操环节,他邀请学生上台体验,消毒、定位、施针一气呵成,体验学生从紧张到惊讶:仅感轻微酸胀,身体却瞬间轻松。交流互动中,学生们踊跃提问,有人激动地说:“第一次接触中医针灸,就被它的神奇疗效震撼,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学习中国传统医学。”这次活动,让中医针灸首次走进卡拉大学,也为中多医学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窗口。
      在吉布提,医疗队队长、中医科医生王银珍,更是用银针在吉布提书写诸多“奇迹”。吉布提气候炎热干燥,加上当地生活习惯,面瘫患者较多。患者Zahra和Fadima因面瘫就诊时,曾担心“脸会一直歪着”。王银珍耐心讲解病情,采用针体短小、刺入浅、痛苦小的掀针技术为她们治疗。治疗过程中,三人逐渐从医患成为朋友,分享生活点滴,最终两位患者成功康复,脸上重新绽放笑容。
      还有一位叫Hamadou的当地患者,被颈椎病折磨10年,颈部僵硬、头痛、手臂麻木严重影响睡眠,尝试多种药物均无效。初次针灸时,他紧张地抓紧治疗床,30分钟起针后,却惊喜地发现颈部“铁箍感”消失了。经过一个疗程针灸配合拔罐治疗,他的放射性手麻明显减轻。为表达感谢,Hamadou认真书写了5遍感谢信,如今还会带着同样受腰痛困扰的朋友前来就诊。
      在吉布提的义诊活动中,中医同样深受欢迎。第23批援吉布提医疗队在中资企业义诊时,王银珍队长现场为工人进行针灸、拔罐治疗,缓解颈肩不适;中医科茹梁艳医生通过刮痧等疗法为患者减轻痛苦,工人们纷纷称赞“中医太神奇了”。茹梁艳还曾用针灸技术营救溺水的吉布提女孩,她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价值。
      文化交融:以爱为纽带,编织中非友谊之网
      医疗援非不仅是健康的守护,更是文化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山西援非医疗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积极融入当地,通过节日庆祝、文化活动、公益行动,拉近与非洲民众的距离,让中非友谊在互动中愈发深厚。
      在喀麦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第24批援喀麦隆姆巴尔马尤医疗队女队员们受邀参加了当地开展的以“Célébrons l'autonomisation des femmes(让我们庆祝女性赋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展现了“巾帼力量”。2025年3月5日,与当地医院女性医务人员发起“赋予所有妇女和女孩的平等权益”健步行,倡导关注女性身心健康;3月6日,开展义诊,为非洲女性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与健康指导;3月7日,与当地女性同胞共同举办文化盛宴,喀麦隆“Robe”长裙与中国旗袍同场亮相,非洲木薯饭与中国烙饼香气交织,在文化交流中传递健康理念;3月8日,队员们身着喀麦隆传统服饰,与当地妇女一起游行庆祝,用行动诠释女性力量。
      在多哥,2025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妇产科医师梁贵清(兼医疗队“理发师”)组织了一场特别的“理发送温暖”活动。由于当地理发店少且风格与国人审美差异大,队员间互相理发成为山西援外医疗队的老传统。梁贵清从最初“不知从何下手”,到通过学习视频练就熟练手艺。“龙抬头”当天,在队长武瑞涛牵线下,她前往中港驻地为中企员工理发,根据每个人的脸型和喜好设计发型。一位年轻员工理完发后说:“梁医生不仅医术高超,理发手艺也一流!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馨,太感动了。”老员工也感慨:“理完发像注入新力量,能更好地投入工作了。”这场活动,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解决了同胞的实际需求,传递了温暖与关怀。
      “中多携手暖童心2025”系列活动更是中非友好的生动体现。2025年3月19日,驻多哥使馆与多哥社会行动部联合举办活动启动仪式,驻多哥大使、多哥社会行动部部长、援多哥医疗队及当地7个救助中心200余名困难儿童出席。大使表示,中多友好根深叶茂,中方将继续支持多哥困难儿童群体。多哥社会行动部部长感谢中方长期以来的帮助,称“多中亲如一家”。仪式上获悉,为支持多哥困难儿童群体,援多医疗队将在“中多携手暖童心2025”项目框架下,力争每月为2家儿童福利机构提供义诊,覆盖近1000名困难儿童。
      在吉布提,2025年春节期间,第23批援吉布提医疗队的春节活动充满温情。1月21日晚,中国驻吉布提大使馆举办“温暖迎春共庆中国年”招待会,医疗队队员刘影、贾凤英、朱锋、刘云波带来开场歌曲《欢乐中国年》,欢快的旋律点燃现场氛围。全体队员表演的《不放弃》手势舞,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赢得阵阵掌声。
      此外,医疗队还与吉布提贝尔蒂耶医院医护人员共同举办庆祝活动:挂红灯笼、贴对联,为科室送去中国结。驻吉大使馆经商处秘书刘悦与队员、当地医护一起写“福”字、剪剪纸,猜灯谜环节更是让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最温馨的是包饺子环节,队员们耐心教当地医护和面、调馅、擀皮、包制,热腾腾的饺子出锅后,大家共同品尝,在美食与欢笑中,中吉两国人民的心贴得更近。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薛建英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