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烽火岁月铸忠魂 红色旧址映初心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16版:追寻·山西抗战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   1938年3月,日军侵占长子,长子县城沦陷,山河破碎、百姓蒙难。1941年6月,长子县抗日政府应运而生,而小坪头凭借险要的地理优势、坚实的群众基础与深厚的革命根基,成为全县抗日斗争的“指挥中枢”。自此,长子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抗日运动,无数普通群众踊跃加入游击队,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日寇的钢铁长城,全民抗日的烽火在长子大地熊熊燃起。
      作为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前沿要塞,长子县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据记载,全县共有5638名青年投身八路军与地方武装,6540名民兵积极参战,丹朱岭阻击战、奇袭大堡头、团城突围战等经典战斗,以及杜家庄、黑虎岭、马家峪等地的大小战事,遍布县域各处。全县军民同心同德、浴血奋战,一次次粉碎敌人的“扫荡”与“围剿”,为区域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长子县抗日政府旧址,触摸着斑驳的墙壁、凝视着留存的革命物件,仿佛穿越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耳畔似有枪炮声隐隐回响,眼前似见军民并肩作战的身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不屈的抗争,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赤诚的信仰。这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是长子人民的精神丰碑,更让人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寻迹小坪头
      藏于群山间的抗日“堡垒”
      驱车从长子县城出发,沿着蜿蜒起伏的公路向深山行进,车轮碾过山间的沟壑,窗外的绿意愈发浓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里,一座又一座山头被甩在身后,当视野中出现一片掩映在密林间的院落时,位于横水林区管理中心小坪头村的长子县抗日政府旧址(以下称旧址),便悄然映入眼帘。
      拾级而上,旧址的轮廓愈发清晰。它背靠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木如天然屏障般将院落包裹,既遮蔽了外界视线,更构筑起易守难攻的地理格局。
      站在旧址前远眺,山间小路崎岖,若非熟悉地形,外人很难轻易闯入——这份“藏于深山可避险、据守阵地能御敌、灵活转移可周旋”的独特优势,正是当年抗日政权扎根于此的核心考量。
      “烽火年代里,这片群山环绕的土地,不仅是抗日政权的安全庇护所,更是凝聚群众力量、指挥敌后抗争的‘红色心脏’。”横水林区管理中心副主任赵丽君说,正是依托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子县军民在日军一次次“扫荡”中站稳脚跟,以山林为掩护,以百姓为靠山,在敌后战场书写下不屈不挠的抗争篇章。
      如今的旧址经修缮后,仍完好保留着第一届抗日政府县长卫逢祺的办公室。正是这位指挥员,带领群众以游击战与日军斗智斗勇。抗战期间,长子县5638名青壮年踊跃加入八路军、游击队,6540人投身民兵等人民武装,先后参与战斗600余次,歼灭日伪军3110余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丹朱岭阻击战、奇袭大堡头、团城突围战等经典战役,一次次粉碎敌人“扫荡”“围剿”“抢粮”“清乡”的阴谋,820余名丹朱儿女用生命与鲜血,在这片土地上镌刻下抗日救国的壮烈诗篇。
      1942年8月,县城与石哲小庙岭据点的300余名日伪军,窜至东壁村、胡家峪一带“扫荡”,残杀群众4人、抓捕100余人,还抢走81头耕畜关押于据点。县游击大队闻讯后,迅速与八路军某部独立排协同,趁夜突袭小庙岭据点,歼敌数人,成功解救全部群众、夺回被抢耕畜。1943年2月,驻守石哲的20余名日军特务连在马家峪抢粮,县游击大队二中队队长张开林、区分队指导员陈明光带领150余名战士与民兵,抢占有利地形奋勇反击,仅半小时便击溃敌人,夺回粮食、缴获10余支枪支,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在长子县的抗日历史中,1943年10月的团城突围战尤为壮烈。18日夜,八路军129师386旅参谋长兼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副司令员周希汉,率领20团与772团一部,成功端掉日军位于长子县城附近的大堡头据点。次日清晨,日军从沁水、高平及长子县城调集6000余名兵力前来报复。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周希汉沉着指挥,率部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在团城村北唐王庙方向撕开半公里宽的突破口,全体人员成功突围,创造了太岳军区以少胜多的战斗奇迹。讲解员韩莉动情地讲述:“这场战斗中,我军伤亡200余人,长子县委书记王逸飞、太岳军区第二分区侦察科长贾希章等同志,都永远倒在了这片土地上。”
      采访中,赵丽君表示,为了保存历史、激励后代,长子县把小坪头抗日县政府旧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遗产,我们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传承好。”
      红色印记
      长子“娘子军”积极支援前线
      谈及长子县抗日政府旧址的修缮,绕不开1931年出生的李贵香。这位横水北尔沟东庄人,11岁时便追随父亲李长英、叔叔李国英投身抗日,成为儿童团的一员。她一边读书,一边为抗日县政府站岗,凭借年纪小、易隐蔽的优势,总能巧妙麻痹敌人。13岁那年,她被抗日政府县长卫逢祺选中,担任地下情报员,往返于根据地与敌占区之间,从石哲镇据点取回情报后,再冒着生命危险送往抗日县政府。她常装作卖麻糖的小贩,暗中观察接头暗号,正是依靠她传递的情报,大家多次在敌人“扫荡”中安全转移。而如今的旧址,正是依据李贵香的记忆,修复还原的。
      “小时候淘气,母亲总用抗日时期的经历教育我。”9月8日,李贵香的儿子解新国回忆说,他母亲曾说过抗战时期保密要求极高,大家几乎不能开口说话,全靠眼神和动作交流;放羊时遭遇日军飞机投弹,她躲在磨盘底下才逃过一劫,可羊群却跑散了,还被炸死一只;日军“扫荡”时,他们不敢待在家里,只能躲进玉米地里避险。
      值得一提的是,李贵香带领300多位青年妇女组成的“娘子军”南下南阳送军鞋。
      时间来到1947年,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后,迅速歼灭当地敌军有生力量,接连解放豫西诸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同年11月,鲁山县解放,豫陕鄂边区后方工作委员会进驻县城,随后在此建立豫陕鄂边区后方司令部与行政公署,下辖8个地委、8个专署、8个军分区及51个县级人民政权。1948年中原解放战役打响,太行太岳老区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组织三万多民兵、民工随军作战,派出两千多名优秀干部支援豫西新区建设政权,渡河后还持续筹集大量物资补给部队。
      响应革命号召,1948年1月,根据太岳区委指示,中共长子县委和人民政府动员全县人民掀起拥军支前热潮。其中,长子县妇联牵头组织全县妇女制作军鞋,不仅召开全县妇女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还下乡督导检查,严格要求军鞋底必须达一指厚、结实耐穿——要知道,纳鞋底是做军鞋最苦最累的活,麻绳纳得越密,鞋子越耐用,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这道工序上。当时全县正开展大生产运动,妇女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收工后便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争分夺秒赶制军鞋。
      据统计,长子县共有妇女87622人,除老弱病残外,绝大部分都投入到纺花、织布、做军鞋的工作中。全县拥有纺花车27852台、织布机12334架、弹花车141台,组织29531名纺妇、15357名织妇参与生产。平均每位妇女常年纺花15斤,总计纺花442965斤,织布708744丈。1948年,全县分三次上交军鞋:1月上交22000双,4月15日上交20000双,8月24日上交10525双,三次合计52525双,提前完成任务。
      县委高度重视,专门为送鞋队伍配备一个护送独立民兵排。1948年8月20日,300多位青年妇女组成的“娘子军”,在县妇联李贵香的率领下,推着小车、赶着毛驴,携带干粮与雨具,从长子县出发,踏上南下豫西南阳的征程。
      南阳距长子县有一千余里,沿途要经过阳城、晋城、济源,还要横渡黄河,路途艰险重重。更艰难的是,队伍里大多数妇女都是裹小脚,即便有些已经放足,裹脚时受损的骨头仍时常作痛。但为了早日把军鞋送到前线,她们咬牙坚持,日夜兼程、风雨无阻。通往豫西的道路多是山高坡陡,遇上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天黑了就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相互依偎着休息,天刚亮便又匆匆上路。
      到达前线时,军医执意要查看“娘子军”的情况,解开绑带,发现大家的脚上全是血泡,看到李贵香的鞋里早已是血肉模糊,他禁不住泪流满面。陈赓将军听说长子的支前队伍到了,见面一看,是一群疲惫不堪全无形象的女人,连连感动地说,你们辛苦了,一一亲切握手。领队的李贵香说:“把鞋安全送到就放心了,走山路有马灯,我们心中有亲人解放军,有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就是一盏指路明灯,指引我们向前进。”陈赓将军对战场的指战员振臂大喊,长子的妇女也是巾帼英雄,咱们多打胜仗回报人民。
      1948年10月,在陈赓的指挥下,解放南阳战役打响了。解放军前方将士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持下,经过30天的浴血奋战,国民党部队战败,南阳解放。长子县“娘子军”为南阳的解放做出了伟大奉献!
      薪火永传
      长子县以红色基因为魂续写时代华章
      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对过往的简单追忆,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接力。长子县以红色基因为魂,通过多元实践推动红色精神落地生根,在新时代续写华章。
      在红色教育普及方面,长子县人武部牵头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开学季,以“开学第一课”为抓手,邀请优秀民兵教练员进校园讲解国防知识,组织优秀退役军人宣讲事迹并展示装备,将爱国强军种子植入青少年心中;国庆期间,组织驻地官兵、立功受奖人员家属观看红色电影,在重温革命历史中深化军政军民情谊;依托小坪头抗日政府旧址、北高庙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聘请义务宣传员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宣讲,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此外,还组建军地联合队伍集中送喜报,以庄重仪式彰显“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一人立功、全村骄傲”的导向,奏响报国崇军强音。横水中心则围绕小坪头长子抗日政府旧址,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在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上,各部门协同发力成果丰硕。长子县委宣传部结合长子村晚大比拼,指导创编《闪耀星河》《向老妈妈敬礼》等红色题材情景剧及歌曲《丰碑》;长子县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举办“唱响新时代 颂歌献祖国”干部职工歌咏大赛,长子县政协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共沐七月书香”红色故事读书分享会;长子县文联组织红色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收获各类作品500余篇(件);长子县文化馆创编长子鼓书《最后的心愿》《半条棉被》,其中《最后的心愿》还入选山西省“群星奖”优秀作品展演。
      从烽火岁月的抗争精神到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长子县以红色基因为引领,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丹朱儿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杨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