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多种人生策略,必有一款适合你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15版:夜读       上一篇    下一篇

  •   《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徐英瑾著 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讨论的是更广义的人生哲学问题,帮助读者探索人生道路、寻找自己的目标,并在需要人生选择的时候给出一些恳切的建议。通过阅读,读者可以跟随古往今来伟大的哲学家,了解他们的生平,认识他们的学说,剖析他们对人生哲学观的见解,从而提供给读者一套丰富的“人生工具箱”,认识到“幸福”并非只有一种传统的定义,而是可以从不同的对人生面向的讨论中获得论证与支持。
      先来说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这对师徒的人生哲学:理想主义。其基本思想是设定世上有一种永恒的理念,并将这些美好的理念作为人生各种行为的校准。这显然是一种最高调的人生哲学。不少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眼睛里揉不进沙子,要时刻准备着为理想而献身。是不是觉得这套人生策略太“硬核”,还不够灵活?不要紧,还有第二套人生哲学策略:亚里士多德主义,也就是现实主义。根据此论,理想必须在现实中得到兑现。这大约属于略为成熟的中年人的观点,换言之,即使遇到一些小挫折也不要怕,要知道用巧劲,迂回地达到目的——甚至即使目标无法完全实现,打折实现也算是人生之小胜,值得庆祝。
      但若我们的人生一直不如意,就算小胜也无法获得呢?那就请看第三套人生哲学策略:古典虚无主义。其又包含了下述哲学流派:犬儒主义、皮浪主义、斯多葛主义、诺斯替主义等等。上述诸流派的具体观点虽然彼此有异,但基本上都主张“适当躺平有理,拒绝内卷无罪”。不过,哲学家的躺平可与一般人的躺平不一样:哲学家需要理由与论证来支持躺平这一选项。
      具体而言,犬儒主义论证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反讽。在犬儒主义者看来,我如何知道在我的感受之外的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的感受是唯一可以被确证的东西,我为何去在乎柏拉图式的宏大叙事呢?顺着这个思路,皮浪主义提出了对于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的更系统的挑战:只要理想主义者说出一个关于理想的哲学叙事,皮浪主义者就来戳破这个叙事。按照皮浪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必须对一切关于事物的本质性断定进行悬置。至于诺斯替主义,其观点则更令人诧异:他们干脆认为,就连我们的感官感知到的世界都是盗版的。基于这种设定,他们提出了一种支持彻底佛系的人生哲学:一个人在一个盗版的世界里有必要那么努力吗?请别忘了,就连斯多葛主义——这也是以上流派中虚无主义色彩最淡的一支——也认为宇宙最终会在一片大火里被毁掉。既然如此,你为何要如此卖命追求功名利禄呢?
      不过,佛系的人生态度主要也只会在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历史环境中弥漫,所谓“潜龙勿用”是也。但即使如此,不少人还是熬过了人生的低潮期,等到了“飞龙在天”的那一刻。这是否就是理想主义重新崛起的机会呢?
      也未必。在经过虚无主义思想的洗礼后,超越性的理想——要实现那种不偏不倚的正义——已经被世俗的目标所取代了。这些世俗的目标可以指个人的成功,也可以指民族国家层面上的富强。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符合正义,则似乎不太要紧。这也就引出了第四套人生哲学策略:马基雅维利主义,这是一种糅杂了机会主义因素与爱国主义因素的人生策略。马基雅维利个人的阶层定位可类比于中国先秦时代的苏秦、张仪这样的策士。虽然很难说他们是彻底的自私自利之徒(因为他们对实现所在国家的目标这一点同样抱有热情),但是他们却在一些基本价值问题上持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比如,君主能不能撒谎?马基雅维利的建议是:只要撒谎对君主有利,那就去撒谎——但同时要装作非常仁爱笃厚的样子,让自己设下的骗局能够蒙住尽量多的人。很显然,我们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身上看到了古典虚无主义的影子,尽管在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这一点上,他们并不虚无。
      不过,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思想在西方主流人生哲学家看来多少显得有点不上台面——能够放在台面上的,还是那些冠冕堂皇的仁义道德之辞。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继续高喊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宣言则又显得过于幼稚。于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西方哲学完成了第二次亚里士多德式的折中,这就是康德主义的人生哲学。
      康德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假装有理想”。为何要假装?这里有皮浪主义的影子。对于一些宏大的形而上学问题比如时空是否有限,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万事万物是否有终极原因,世界本身是不是无限可分的,康德认为我们永远找不到答案,因为这问题超越了人类知性能力可处理的范围。不过,与皮浪主义不同,康德并没有因为自己所持有的不可知论态度而走向价值虚无主义,而是鼓励我们假装有理想。请注意:假装有理想并不是通过欺骗来说服别人(这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所擅长的),而是通过某种自我麻醉来说服自己。这就好比一个隐隐觉得战况不利的将军也可以通过自我麻醉来坚信自己的军队还有机会赢。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又怎么可能成为一种人生哲学呢?请别忘了,恰恰是自欺欺人的本领使我们的祖先能在残酷的采集——狩猎时代幸存下来。譬如,我们的祖先若不是自欺欺人地发明了原始宗教,又如何能在一次次的疾病、山洪与地震的打击后进行心理重建呢?而在康德看来,假若我们不假装坚信世界上存在着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上帝,我们又该如何在这个混浊的世界上追求真、善、美呢?
      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因此假装有理想,还是等于没有真理想。康德哲学的这一问题被黑格尔发现并加以发挥。
      黑格尔主义的人生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被高度精致化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其特点是在承认人类经验的高度复杂性的前提下,用同样复杂的理性语言对其加以解释,由此增加我们对于人生的可预测性的信心,从而减少不安全感。一句话:多弯的竹子,黑格尔都能用理性将其掰直。需要注意的是,在黑格尔看来,理性的大写形式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上帝的哲学代名词——因此,那些被掰直的竹子,归根结底也是被上帝掰直的!在这种情况下,像康德那样只是假装相信有上帝,又怎么能产生足够的力量去掰直一根弯竹呢?
      黑格尔之所以要引入绝对精神,除了为了区别于康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必然性有机会战胜偶然性,以此安抚人不安的心。即使你不信上帝,活用黑格尔的这套人生哲学也会获得慰藉:只要你观察事物的时间足够长,你就总能将本来认为是偶然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看成是必然发生的,由此你的焦虑就会得到缓解乃至消失。
      这样看来,黑格尔的人生哲学似乎更像给老年人准备的,因为往往只有老年人才能有足够的睿智、经验与耐心,从容地将人生路途中的每一次迷路都视为迟早要交的学费。但有些人即使老了也还是没有想明白,于是,一个声音就从黑格尔的听众之中爆发出来:别扯了,你就是个让我们望梅止渴的骗子!
      这样的抗议便来自这样一套人生哲学策略:非理性主义。顾名思义,非理性主义者不相信理性主义者关于“歪竹子可以被掰直”的所有许诺。在他们看来,竹子之所以是歪的,或者说,世界中之所以会出现你想不通的事情,乃是因为理性本就是无能的。同样试图推倒上帝之神龛的尼采,则将非理性主义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引向了另一个方向。在他看来,虽然上帝无法提供价值的根本依据,他心目中的超人却可以成为新的价值提供者——这样的超人将抛弃历史的负载,从其自身的生命意志中肯定万事万物的美好,并通过这种肯定完成了主人道德对奴隶道德的系统性更替。如果说黑格尔哲学的素描形象是一位老人的话,尼采哲学的形象则是一个婴儿——这类哲人能够始终像婴儿一样,用好奇与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世上的一切。而也只有这种具有婴儿式思维的成年人才能成为新价值体系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