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雨季,旁人看着下大雨是找个地方躲雨,我当年在粮库工作时,一看见下大雨,第一反应就是赶紧从办公室里迎着雨往外跑了,去巡察粮垛,及时发现消除存在的洪涝险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原市的粮库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调入储存加工的原粮越来越多,但储粮的库房却很少,即使修建了一些土圆仓,大多粮食也只能在粮库院里就地打垛储存。
打垛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苦力活。装卸工在平坦的地面上,先铺一层枕木,枕木上再铺两层苇席,隔潮防水,防止粮食抛撒在地上,然后就开始往枕木上垛麻袋。每麻袋粮食标准包为90公斤,麻袋要一个个挤紧,相互咬合,一层层要整齐美观。粮垛有圆形的,也有长方形的,顶部要形成锥形或坡形,利于流水。
那时,有的粮库连输送机也没有,全凭装卸工一袋一袋往上扛。麻袋垛到五六层后,没有输送机,就要支架板。随着粮垛的增高,架板也要垫高。装卸工踩上一尺多宽的架板,扛着麻袋往上码垛,粮食垛高六七米,不仅往上扛着费力,架板一踩一颤,也非常危险。
粮垛码好后,夏天要在麻袋外面披7层席子,防雨;冬天披3层席子,通风干燥。夏天遇上连阴雨,怕渗漏;遇上急雨,怕流水不畅淹了粮食。粮食受潮或被水浸泡,就会霉变生芽,造成损失。粮库的宗旨是:“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为了防患未然,及时发现险情,粮食保管员就有了“天上下雨往外跑”的“条件反射”了。
20多年前,我曾在太原北城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河西国家粮食储备库工作过。在粮库工作时,只要一看到下雨就紧张,怕老旧库房漏水,怕外垛被暴雨水淹、怕连阴雨洇透垛席,发生坏粮事故。
在河西库时,夏日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午休。一会儿雷声大作,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打在了窗户上。我一下被惊醒,立即穿上工作衣和雨鞋,打把伞就往库区北面走,那是库区的低处,容易聚水。到了库区北面,水已聚集了一尺来深,还在继续上涨,再不迅速排水,就会淹过枕木,波及粮食。此时,储运科长和保管员、装卸工也来了,我们立即排洪抢险,对流水缓慢的下水道,去除水箅上的杂物,仍流水不畅的,需要掀开水箅,跳下没腿深的水坑,用手掏出堵塞杂物,十几个下水道一会儿就被挖通了,水快速流走,险情排除,麦垛就不会被淹了。
改革开放后,粮库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输送机普及,人们上垛粮食再也不用扛着麻袋踩着架板“过山跳”了。现在输送机“哗啦啦”一响,麻袋就运上去了。后来还实行了粮食散装散运,装卸工也不用扛麻袋了。库房建设也加快了速度,库容量多为2500-5000吨,是老库的两三倍。但粮食库存量也大增,2000年前,席子外垛仍然不少。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方式仓、球星仓拔地而起,结实坚固,机械通风、环流熏蒸、低温密闭等科技储粮设施广泛应用。粮食外垛已全部消灭了,粮食安全更加有了保障,“天上下雨往外跑”,早已成了“老粮食”们茶余饭后的过往故事。
梁建军(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