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战地日记》中的太行抗战记忆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14版: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1937年腊月,晋察冀边区冷得刺骨。狂风裹挟着沙尘,在苍凉苦寒的大山里肆虐着。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这片由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根据地,正遭受日军的重重包围。
  就在这年的12月中旬,作家周立波以英文翻译的身份,陪同美国军官卡尔逊上尉前往太行山八路军战区考察。此次行程历时一个多月,他们跟随八路军或步行、或骑马,穿越山西、河北交界的山区,几经辗转,多次冲破敌人的封锁线,陆续走访了晋东北、晋察冀边区和晋西北等地。一路上,周立波采用纪实性的速写方式,每日以短小精悍的笔触记录下前线的见闻。他撰写的400余篇通讯报道,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很多杂志争抢发表。1938年,周立波在汉口将这些作品整理成报告文学集《战地日记》。这部著作以其珍贵的历史纪实性和独特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战地日记》系统、真实地呈现了抗战初期中国军民团结抗敌的图景。不同于常见的宏大战争叙事,作家用温暖而克制的书写,将硝烟炮火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战地生活细节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跳跃着对生命的热忱,以及面对战火时的那份难得的勇气与乐观。
  在五十多天的战地行程中,周立波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中国村庄的野蛮暴行、无数士兵和农民的惨状,也了解到军民抗战的英勇事迹,以及战时地方工作的有序开展,这些鲜活的见闻点燃了他内心的热血,他走入历史发生的现场,唤起了他对新世界的强烈渴望。正如结束前线访问的周立波在给周扬的信中说:“一个多月的生活,使我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现在想起来,真正是有味、新鲜的印象。”在这段“有味”的经历里,周立波好似获得重生,不仅重新认识了自己,更看到了中华民族渴望和平、奋发向上的精神内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晋察冀边区成为了周立波理想与精神追求的全新起点。
  书中记录了许多故事生动展现出军民的智慧与勇气。在昔阳县的山村,几位老农用自制的土炮制造出震天巨响,使得敌人误以为山上埋伏了大军,疯狂扫射,消耗了大量弹药;马坊战斗中,我军巧妙设置伪装阵地,诱敌持续炮击数小时,并迅速抢占制高点,包抄山后退路,尽显精妙的战斗智慧。
  在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以近乎写实的手法跃然纸上。我们看到了平易近人的朱总司令,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凝聚着无数革命力量;谨慎谦和的刘伯承,分析战局时,展现出从容的大将风范;性格爽朗的贺龙,凭借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清瘦的徐向前,在火线上镇定自若,把敌人的大炮与子弹视为“讨厌的蚊子”,临危不惧的胆识令人赞叹;陈赓像一个儒雅的书生,即便被捕,也拒绝向蒋介石写悔过书,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英武豪迈的八路军高级将领,真实地出现在这一特殊的历史瞬间,他们的形象朴素、自然、真诚,没有被作家刻意雕琢,却更显高大,令读者感受到他们身上凸显出的精神光辉。
  周立波同样将笔触聚焦于众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从参与平型关战斗的团指挥员田守尧、深谙游击战术的少年勤务员肖仁张,到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的英雄陈团长与孔营长,再到游击队长、骑兵战士、同行学生,以及广大农村百姓……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他们都尽己所能,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伟大的解放事业。
  在晋东皋落,一位农民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主动加入夜袭平汉路敌人军车的战斗,曾经握惯犁耙的双手,如今可以熟练地投掷着手榴弹;曾经只懂得服从和隐忍的他,已然蜕变成为一名无畏的战士。还有一名十一二岁的孩童,被晋军俘虏后,当被问及是否想回河南老家,他擦干脸上稚嫩的泪水,斩钉截铁地大声回答:“我要回陕北。”这简单的话语,蕴含着坚定的信念。
  再看八路军两千五百里的征途:部队从山西洪洞出发,途经沁县、武乡、昔阳等地区,再转至宁武、岢岚、方山、蒲县等地带。沿途山峦连绵,地势险峻,满目皆是贫瘠的荒山与困苦的村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不仅要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防备日军的突袭。流血牺牲、孤军奋战的情况时有发生,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场战争何时才能结束?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支撑战士们奋勇前行的不是时间的考量,不是对困难的妥协,而是坚如磐石的信念。正如周立波后来回忆所言:“在部队中,我深刻认识到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关键地位,也亲眼见证了经过千锤百炼的指挥员和战士们的崇高品格。他们勇敢、坚韧,面对任何凶残的敌人都无所畏惧。”
  在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战地日记》不仅记录了太行山的抗战记忆,更唤起了一种炽热的、深沉的民族情感。这种情感蕴藏于每一个不甘屈辱、保家卫国的坚守之中,时至今日,它早已超越了文字,超越了时空,化作中华民族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

吴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