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为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之一。什么是抗战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鉴往事,知来者。伟大的抗战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山西各地散落的英烈碑中,千千万万的抗战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铸就与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有一通1944年勒石的《殉国烈士碑记》,碑文中撰写道,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敌寇愈战愈弱,我国愈战愈强。胜利光芒即将实现,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实属我民族空前之伟大奇迹。尤其是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着无数的优秀儿女,发动了敌后的游击战争,使敌后人民共同坚持了华北抗战,树立了光辉的民主政治,保卫了华北人民利益”。由此,“无数优秀子女为人类解放之正义战争而光荣牺牲”,碑文的撰写者最终也不由感慨道“此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为国为民革命气节实可钦佩。除我同人等誓为诸烈士报仇与学习其英勇模范精神,并勒诸殉国烈士碑记,聊申哀悼,以资纪念”。
抗战精神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烈士精神所铸就的。在临汾市古县1945年勒石的一通《革命烈士精神不死》的英烈碑中记录了“烈士朱怀德”等人的事迹,他们虽只是宏大的抗战中的一个个个体,但“亦在这广大战场的一隅,威震城关和古县,敌人缩伪军怕,公等光荣,公等伟大,佩称革命先烈”。正如碑文所写“怀德们烈士公等虽死是为革命而死,未竞事业后人相继,此怒可呼,此仇能报,敬祝瞑目,仰刻此碑,以志不忘,遗芳于世”。
抗战精神是一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长治市沁源县李元镇下庄村,勒石于1944年的《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中写道:“七年来,我岳北部队在与敌伪与反共投降派的残酷斗争中,曾取得光辉的胜利,克服了种种困难,使根据地更加巩固、更加发展,但在斗争中亦曾付出了宝贵的代价。”在这里,1941年前的4年抗战中共计牺牲了三千多名同志,而1941年以后至今的3年中又有两千两百余同志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了。七年中,仅此一地便牺牲了五千多位同志。对此,也如碑文所总结的“他们是用血和肉保卫了根据地,保卫了我岳北七千万人民,他们至高无上的光荣功绩必将永垂不朽”。
抗战精神是一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武乡蟠龙镇,有一通名为《围困蟠龙敌人胜利记》的碑刻,记述了从1943年到1944年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政军民同心协力的进行了围困敌人的艰苦斗争,终使敌人于三十三年三月八日狼狈逃窜了。这一胜利是我们全体党政军民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与敌英勇斗争牺牲的指导员、民兵、干部与群众用鲜血换来的,这一胜利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业绩将会与日月长存……”
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数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他们怀着“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抱着抗战必胜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传”,铭刻在三晋大地英烈碑上的抗战精神永垂不朽。
贾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