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一味“远志”见本心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13版:子夜       上一篇    下一篇

  远志,这味草药的名字起得真好。“远”是山高水长的远,“志”是心之所向的志,合在一起,便是一味能让人心思澄明的草药。它不像人参那般金贵,也不似当归那般缠绵,倒像是一位隐居山林的智者,默不作声地守着本分。
  初见远志是在老药铺的抽屉里。老掌柜拉开那个标着“远志”的小格子,露出一截截淡黄色的根茎,形似枯枝,却散发着淡淡的甘香。“这可是安神的好东西,”老掌柜用铜秤称着,“读书人用脑过度,夜里睡不安稳,用它泡水喝最相宜。”
  远志的性子很是特别。新鲜的根茎嚼在口中,先是微微的甜,继而泛起一丝辛辣,最后留在舌根的是挥之不去的苦。这苦不似黄连那般霸道,倒像是历经沧桑后的余味,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察觉。中药书上说它“味苦、辛,性温”,我倒觉得,这味道像极了人生——甜中带辣,苦尽甘来。
  山里采药的老周告诉我,远志最爱长在向阳的山坡上。它的茎叶并不起眼,细长的叶片呈披针形,开淡紫色的小花,远看与寻常野草无异。但若拨开土层,便能看见它发达的根系,深深扎入岩石缝隙,有时能延伸数尺之远。“这草有灵性,”老周用镰刀小心刨开泥土,“越是贫瘠的地方,它长得越结实。”
  古人用远志,多是为了安神益智。《本草纲目》记载它能“定心气,止惊悸”,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它配伍治疗“健忘”。想来也是,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那些忧国忧民的志士,谁不需要一味能安定心神的良药呢?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在信中提到用远志泡酒,“饮之辄忘忧”。这草木的根须里,不知抚平过多少辗转反侧的长夜。
  现代研究说远志含有皂苷,能改善记忆。实验室里的数据固然精确,却总少了些温度。我更喜欢老中医的说法:远志之所以能安神,是因为它自己就活得通透——不求沃土,不慕繁华,把力气都用在扎根上。人心浮躁时,看看这草木的活法,或许比吃药更管用。
  母亲总在立夏前后采些远志,晒干了缝进枕头。她说这是祖传的法子,夜里枕着它睡,做的梦都是清朗的。我试过那个枕头,初时并不觉得特别,直到某个加班后的深夜,头刚沾上枕面,就仿佛跌入一片宁静的湖泊,连呼吸都变得绵长。醒来时晨光熹微,竟有种久违的神清气爽。
  远志还能酿酒。有些地方,人们把远志根与高粱同酿,成酒色泽如琥珀,入口先甜后苦,名曰“志远酒”。饮之不上头,反觉心神澄明。我曾在小镇酒肆见过一位老翁独酌此酒,问他滋味如何,老人笑而不答,只在桌上用酒水写了个“忘”字。酒干字消,倒是应了李白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有些事,愈是想忘,愈是刻骨铭心。
  最妙的是远志与茶的配伍。取晒干的远志三五片,与龙井同泡,茶汤清亮中透着淡淡的黄。初饮只觉茶香,再品便有一缕药香萦绕齿颊,三杯过后,额角微微发汗,胸中块垒竟消解了大半。这种喝法在宋代文人中颇为流行,他们称之为“醒神汤”,既解渴,又提神,还不伤脾胃。
  如今城里人睡眠不好,动辄求助于安眠药。我倒觉得,不妨在窗台种盆远志,每日看看它那安之若素的姿态。它的叶片不争阳光,根系不抢雨露,只是静静地生长,默默地积蓄。这种活法,或许比什么药都更能治愈现代人的焦虑。
  深秋时节,远志的地上部分会枯萎,但地下的根茎却愈发饱满。采药人常说,经霜的远志药效最好,因为它把风雨的历练都化作了养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看似枯萎的岁月,往往藏着最深厚的滋养。
  窗台上的远志又开花了,淡紫色的花序朝着阳光伸展。我偶尔摘几片嫩叶嚼食,让那先甜后苦的滋味在口中蔓延。这味道提醒我:心安之处,便是故乡;志之所向,虽远必达。一味平凡的草药,竟藏着如此通透的人生哲学……

□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