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晚报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新书发布仪式举行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08-09版:特别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 扫码看视频

  •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武佳)9月1日,《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新书发布仪式在晋版图书版本馆举行。此次发布的文献大系,是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山西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涵盖版画、歌曲、新闻、戏剧、影像、文学六个系列,预计出版100册、总计3000万字。经过近三年努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首批版画、歌曲、新闻3个系列已完成编纂出版,正式与公众见面。
      本次推出的版画、歌曲、新闻3个系列57册近1800万字研究成果,是对山西抗战文化资源的全面发掘整理,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晋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坚强支撑。
      “这份成果凝聚着大家的智慧与心血,承载着守护历史文脉的时代责任。”山西传媒学院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项目首席专家张汉静介绍,首批发布的3个系列各有特色:红色版画“以图引文、文图互证”的诠释性编纂,鲜活地再现了红色版画的社会情境、精神追求和历史地位;红色歌曲“以曲引文,曲影交融”的多维性编纂,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岁月中红色歌曲催人奋进,铁血抗日的英雄气概,凸现了根据地军民以音乐为武器,鼓舞斗志,血战到底的爱国情怀;红色新闻“以文载图,图文互证”的对勘性编纂,清晰地再现了根据地报刊社论武装军民、引领舆论的丰功伟绩,彰显新闻社论动员群众的重大作用。同时,丛书坚持简体横排版原则,“让红色文献从历史档案、民间藏家手中解放出来,融入当代精神血脉”。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郝俊民表示,集团高度重视丛书出版,将其列为年度重点选题,组织骨干编辑团队攻坚,邀请专家审核把关,力求打造精品。“这套丛书是对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献的全方位、系统化整理,不仅为学术界提供珍贵史料,更搭建起读者了解抗战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桥梁。”未来,集团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策划出版更多讲好山西故事、弘扬时代精神的重大主题出版物,推动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让三晋大地的红色故事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天忠作为专家代表发言,评价该丛书是“山西学术界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的珍贵礼物”。他认为,丛书兼具史料价值与学术水准,“既有文献档案、报纸,又有田野调查、民间采风、口述史料,实现原始文献、研究著作、视频传播三位一体,在历史文献编纂上开了新创举,符合政治立场正确、契合国家需求、史料充实、体例原创的高水平著作标准”。
      发布仪式前,现场还举行了抗战歌曲展示,表演者用歌声带领现场观众重温烽火岁月。发布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嘉宾参观了“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展”。据悉,下一步编纂团队将继续推进戏剧、影像、文学系列的研究编纂工作,力求将文献大系打造成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传世经典。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明
      特色鲜明,为红色文化传承助力赋能
      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新书发布仪式上,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明,请他就这套新版图书的内容、特色以及红色文化传承意义展开深度解读。
      “《大系》作为系统性大型革命文化成果,内容丰厚,且特色鲜明。”王先明教授指出,首先,实现红色底色与山西文化多色深度融合。图书以红色革命为底色,同时呈现山西各地区百姓日常生活及传统文化等“非红色”内容,展现出“红色”与“非红色”碰撞融合中,红色文化不断扩散、扩充、壮大的过程。
      其次,推动大众习俗与时代潮流密切结合。山西不同地区民俗差异显著,晋南文化与晋北文化就有很大不同,且民俗多呈静态发展,而革命文化代表当时的时代潮流,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带来的先进文化,比如版画、音乐、文学等,与大众生活深度结合,引领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传统迈向近代、现代。这也是革命文化引领性的生动体现。
      第三,做到日常生活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结合。以版画系列为例,既聚焦百姓春耕、救济等日常生活场景,又呈现平型关大捷等重大战役、重大历史事件,契合了当代史学从宏大叙事向社会史、民众生活史下沉的发展潮流。
      王先明教授认为,这三大特色体现了《大系》研究团队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与努力,期待图书面向社会后获得高度认可。
      在红色文化传承意义层面,王先明教授强调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系统保留革命文献。书中大量内容源自民间收藏的珍贵文物及革命报纸,及时抢救整理这些易破损的资料,为红色文化留存奠定基础。其次,完整记述历史。通过文献内容,将重大历史与日常生活清晰记录于文本,为后人研究提供翔实资料。最后,助力以史明理。在保留文献、记述历史的基础上,多维度阐明历史发展事理,体现历史演进学理与情理,让读者从中获得教益,为山西文化发展注入动力。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研究团队核心成员李霞
      以初心扛使命,用创新传薪火
      “我们这套大系,将会以100册、总计3000万字的形式呈现,涵盖版画、歌曲、文学、戏剧、影像、新闻六个系列。”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新书发布仪式上,该系列研究团队核心成员李霞说,“编纂工作从2022年启动,周期是五年,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至今我们发布了版画系列、歌曲系列和新闻系列,接下来还要完成影像、戏剧、文学系列,一步步把这套‘红色典籍’补完整。”
      谈及编纂初衷,李霞语气坚定:“我们的初心很纯粹,就是为了守护民族记忆!为了穷尽山西全域的抗战文献,团队几乎跑遍了山西各个地市,尤其是武乡、左权、兴县、五台等革命老区,有代表性的根据地纪念馆、图书馆都走访了一遍。”她还特别提到民间力量的支持,“像左权、新绛的民间藏家,我们一次次上门沟通,广泛开展口述访谈,系统搜集红色文化历史文献,抢救保护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让濒临失传的红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他们的支持让我们特别感动。”
      在编纂创新上,李霞着重介绍了两大亮点:“第一个创新是跨学科融合。以前文献编纂多是从文献学角度出发,我们这次结合了文献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就是为了更精准地捕捉不同受众的需求。第二个是差异化编纂,六个系列各有文化载体特性,我们针对性地调整编纂方式,不只是服务专家学者,更想让红色文化走进大众,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总有一款适合你’!”
      作为教育工作者,李霞格外看重《大系》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山西传媒学院的很多学生参与了《大系》的编纂,从资料搜集、整理,到歌曲系列红色视频的录制,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学生跟我说,以前学抗战历史是在课本上,这次亲手触摸老文献、参与视频录制,才真正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量。”李霞认为,学生的参与不仅为编纂工作注入活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在整理老报纸时,会为字里行间的抗战故事落泪;录制红色歌曲时,会主动查背景、悟情感,这种‘沉浸式’成长,比单纯说教有效得多。”
      最后,李霞用12个字概括了编纂的最终目标:“‘敬畏历史、立足当下、播种未来’。敬畏历史,是要好好呈现山西全域抗战、全民抗战的历史;立足当下,是要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而播种未来,就是希望更多人守护好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信仰之火永不熄灭!”
      现场
      版画里的红色故事要让更多人看得见听得懂
      新书发布仪式后,与会嘉宾走进晋版图书版本馆展厅,参观了“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展”。人群中,76岁的牛小牛格外激动——展厅里展出的红色版画中,就有他的父亲、著名抗战版画家牛文先生的作品。看着一幅幅带着历史温度的版画,他打开了话匣子,将父亲与红色版画的故事缓缓道来。
      “您看这个,是1944年12月晋绥边区举办的第四届群英会的作品!”牛小牛指着一幅版画,眼里满是自豪,“当时到会的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有700多人,我父亲背着装有小木块的书包去了现场,一边跟英雄们聊天,一边快速画像,没多久就把700多人的头像画了个遍。”他回忆道,父亲当晚就把小木块刻好,第二天这些头像就登在了《抗战日报》上,“那时候照相器材少,父亲的画,就是让群众认识英雄的‘窗口’。”
      谈及父亲的革命经历,牛小牛语气凝重又带着敬佩:“父亲15岁就参加抗战,跟着部队打百团大战,后来还去延安鲁艺学习。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父亲在对讲话精神的学习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文艺为谁?’——为人民大众服务。从那以后,父亲的笔和刻刀,就始终围着老百姓转,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在他看来,这些版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用文化筑的“精神长城”,笔杆子和刻刀,就是他们的“武器”。
      看着版画被精心展出,牛小牛难掩欣慰,但也有更深的期待:“这套丛书、这些版画出版展出,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指着展厅里的文创产品说,“今天看到有版画主题的文创小摆件,新绛还有人把父亲的版画刻在葫芦上做旅游文创产品,这就很好!”他希望这些红色版画能走得更远:“要送到学校、社区、基层,通过文创等形式,让它们走进千家万户。只要有人愿意听这些故事、看这些版画,父亲他们的心血就得到了延续。”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武佳

      文献介绍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分为版画、歌曲、新闻、戏剧、影像、文学等6个系列。这些研究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互有关联,共同构建出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版画是山西抗日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容易为根据地军民所接触和接受的美术形式之一。《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是山西三大抗日根据地众多版画工作者代表性作品的大集成。分别将山西三大抗日根据地的木刻作品、宣传画、年画、连环画等红色版画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和专题研究,并用“以图引文,以文载图,图文互应,文史互证”的新形式,为读者呈现出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所处时代真实的社会历史语境、根据地红色版画家战斗生活的实际状况、版画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这其中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精神世界和革命理想。
      歌曲是山西抗日根据地音乐传播的主体,是山西全域抗战波澜壮阔历史图景的生动呈现。《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歌曲经典文献》的内容涉及山西全部县域,所收录的红色经典歌曲的百分之七十是第一次正式出版发行。在编纂过程中,采用了歌曲、视频、相关文字文献相结合的综合立体呈现形式。通过挖掘民间老艺人的传唱,组织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的演唱,并将之整理成影像文献资料,全方位记录和还原抗战时期山西根据地军民团结起来共同奏响抗日救亡红色主旋律的生动历史文化景象,并期以之唤醒读者灵魂深处的红色记忆。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新闻经典文献》旨在对山西抗日根据地主要报纸的社论、新闻、报道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力求整体、全面地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宣传、革命动员,以统一思想、赢得民心、取得胜利的路径、方法和手段。总结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领导新闻宣传、坚持党性原则与进行社会动员的成功经验,为当代新闻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党的声音占领宣传高地、把握舆论主动提供历史镜鉴。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戏剧经典文献》是在收集大量山西抗日根据地戏剧剧本的基础上,以戏剧剧本+相关文字评论文献+专题研究的形式呈现。山西是文化大省,更是传统戏剧大省,抗战时期山西抗日根据地不但为话剧、街头剧、歌剧等新兴剧目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更使山西传统的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秧歌剧、道情、眉户等传统戏剧完成了形式和内容上的脱胎换骨。将各种代表性戏剧作品的剧本和当时的相关文字评论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无疑会使读者切实感受到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戏剧那种直击心灵、超越时代的魅力。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影像经典文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军事斗争、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等实际状况的视觉传达,对山西抗日根据地相关的历史照片、新闻纪录片等各类历史影像进行收集与整理,并附以简介、评论及专题研究著作。这不但能为读者展示一个更为生动的山西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历史风貌,还能使读者进一步在珍贵的历史语境及画面中追寻革命先辈身影,重温这些影像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辉煌历史。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学经典文献》系统搜集和整理了山西抗日根据地有代表性的经典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从这些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中把握根据地文学创作的思想与主线,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切入根据地军民鲜活的革命斗争实践,在感受红色文学魅力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红色文学工作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积极投身革命,对民众的现实斗争进行艺术提炼,并以之为创作源泉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追求,以及这种现实主义美学模式对日后中国文学的独特影响。
      1.《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新书。
      2、3、4.“人民革命的号角”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展。
      5.山西传媒学院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项目首席专家张汉静介绍研究编纂工作情况。
      6.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郝俊民介绍编辑出版工作情况。
      7.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天忠发言。
      8.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明。
      9.研究团队核心成员李霞。
      10.《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大型历史文献与研究丛书。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