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对人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古人也刷牙吗?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认为出现龋齿的原因是“食而不漱”,那时就有清洁口腔的意识了。《礼记》有载:“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商周时古人就有晨起漱口的习惯了。漱口用的是茶水、盐水或酒水,睿智的古人已经知道它们有杀菌消炎、消除口中异味的功效了。
古代的“牙刷史”很漫长且丰富。
最早的牙刷是手指。古人用自己的手指当牙刷,反复擦拭牙齿。敦煌莫高窟有幅壁画《劳度叉斗圣变》,画着一位身穿袈裟的僧人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瓶,右手一根手指正对着牙齿上下擦拭。这“手指牙刷”虽然携带方便,还能永久使用,但终究不雅,人们就绞尽脑汁发明替代品。魏晋时期,有了改观。1976年在南昌出土的三国高荣墓葬品中,有一枚龙形金属制器物,两端分别是挖耳勺和小杨枝,小杨枝末端呈尖状,此物就是简易版的牙签,牙签终于替代手指成了“牙刷”。西晋名士陆云有次兴奋地给陆机去信,内容仅仅是寄给哥哥一枚牙签,“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这也说明当时牙签还是稀罕物,很珍贵。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戒律的流入,印度的揩齿法从此传到了中国。用什么物品来揩(擦拭)齿,当时主要有两种。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咸通十五年(874年)《衣物帐》中,出现了某下属官员进奉皇室“揩齿布一百枚”的记载,这是一种高档布料,价格昂贵,还是一次性产品,普通人家无法承受,民间使用不常见。另一种是用杨柳枝。先将杨柳枝的一头放在水中泡软,再用牙齿咬软,露出杨柳纤维,然后沾上少许药粉擦拭牙齿,此时杨柳枝的纤维就像牙刷的毛,这当是早期牙刷的雏形,清洁效果极佳。从此,杨柳枝牙刷风靡天下,所谓“晨嚼齿木”。唐医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描述以升麻、白芷、沉香等为药,碾碎成散,将杨柳枝头咬扁,点药擦洗牙齿。《本草纲目》里说,柳枝有“祛风、消肿、止痛”的作用,李时珍还常用嫩柳枝刷牙,“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按《梦粱录》记载,南宋已经出现专门销售牙刷的店铺,如“凌家刷牙铺”。
元代郭珏的《静思集》中有“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之句,说明在元代,牙刷已经相当普及。当时的牙刷柄不是很长,牙刷形态有如玳瑁,刷毛所用的鬃毛经过了精致处理,有了现代牙刷的雏形。
16世纪,中国人用西伯利亚竹子做柄,附着野猪毛,做成了新型牙刷。
下面简单说说牙膏的历史。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提到“每旦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古人用以清洁口腔的牙膏,主原料是青盐。上文提到的配合杨柳枝牙刷使用的药粉,可视为早期牙膏的雏形。宋人则研制出了纯天然植物配方的药物牙膏。据《太平圣惠方》记载,宋代上层社会流行用柳枝、槐枝和桑枝煎水熬膏,再加入姜汁、细辛等中药材,制成药膏每日擦牙。也有用皂角、荷叶、青盐等多种材料熬制成的药膏,不仅能清洁口腔,还能增白留香,清新口气。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一种名叫“鸡舌香”的口香糖,主料是丁香,带有浓郁香气,是去除口臭的王炸武器。
□陈国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