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的夏日轨迹,是蝉鸣与星子共同写就的诗行。
灵空山九杆旗的松冠上,蝉声裹着松脂的黏稠气息漫下,顺着石阶落到孩子们草帽上,如油松年轮舒展的脆响,缠着绿意与花坡草甸的薄荷气,在沁河水面敲出涟漪。星子接替逐渐隐去的蝉声,先在花坡草尖试探,再沿沁河源水流铺开,让芦苇荡缀满光。从午后蝉鸣到深夜星子,藏着沁源温柔的刻度,是草木呼吸、山水低语,也是相遇者心中从喧嚣到沉静、从初见至铭记的辙痕。沁源县,这个处于山西东南部的小城,以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时光长河中彰显着独特价值。在沁源开启的科普研学之旅,旨在通过探秘自然秘境、解读文化密码、动手实践操作,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文化认知及实践能力,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深度融合。底蕴丰厚的沁源,成为了开启科普研学之旅的优选之地。
在山西省旅游协会研学实践教育分会副会长、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建忠博士后的带领下,县科学技术协会、县心理卫生健康协会、县家庭教育服务协会携手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实践团队,共同策划了一场名为“文新传声·科韵沁源”的暑期科普研学活动。
体育馆的穹顶把蝉鸣筛成细碎的银沙。木质地板记下了所有相识轨迹:奔跑时带起的风、骤然停步的踉跄、击掌时清脆的回响,还有扑克牌边角在地面蹭出的浅痕。当最后一阵欢笑声撞向玻璃窗,孩子们额角的汗珠正折射着窗外的天光——那是破冰后初融的暖,是协作种子刚破土的嫩,更是这场夏日研学最鲜活的开场白,像蝉鸣初起时,第一声穿透绿荫的清亮。
“仙桥飞岭烟霞醉,圣寺依崖鬼斧工。扯起九旗旗障日,撕开一线线穿空。“久闻灵空山盛名,因此我们将研学第一站定在了这里。
舍身崖边,唐槐的影子正顺着崖壁往下滑。正午的阳光斜斜切过九杆旗的树冠。这棵世界最大的油松在11点整投下巨大的荫凉,25个孩子张开手臂合围时,指尖在树干上碰出细碎的响。“年轮探秘”活动在山下的空地支起长桌。孩子们用彩笔在卡片上绘制“生命密码”:七岁的圈纹疏朗如春日细雨,十三岁的线条紧凑似旱季裂痕。一个扎马尾的女孩突然举手:“老师,那我们的成长也会留下圈圈吗?”队员们相视一笑,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棵树,努力的日子会让年轮更丰满。
清晨的沁河源头,石碑带着夜的微凉,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沁河的源头,这里草木葱茏,清泉涌流。“水源传递”活动中,孩子们合掌接水,兜水传递,漏在石板上的水珠成了歪扭的小河。午后垃圾清理,孩子们在比拼中知晓清理的重要性。简易净水器实验令人惊叹,浑浊泥水经处理变清澈,一个小女孩惊叹,“这简直像给地球洗澡”。夕阳下,孩子们将装满清水的瓶子摆于石碑旁,瓶身反光像河面繁星一般。
花坡的风在上午翻过山头。2500米海拔的草甸上,矮蒿草贴着地面织绿毯,火绒草的绒毛沾在孩子们发间,像谁撒了把碎星。正午的阳光晒得草叶发烫。孩子们趴在地上观察植物时,影子成了最好的凉棚。风掠过草甸,把他们的悄悄话吹给远处的羊群。树叶画在午后孩子们的指尖绽放。小朋友用松针拼的蝴蝶翅尖,粘着火绒草的绒毛,“会飞的铠甲”刚完成,阵风就卷着蒲公英种子撞过来,像场金色的雨。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的青砖灰瓦,在晨雾中透着历史的沉郁。讲解员推开斑驳的木门时,门轴“吱呀”一声仿佛划破了时空。孩子们踮脚望着玻璃柜里泛黄的作战地图,图上红铅笔勾勒的箭头依然锋利,那是七十多年前太岳军民在崇山峻岭间撕开的胜利通道。
温室的番茄花香悄悄漫过水漾年华的走廊。水培架上的根系在营养液里舒展,一个小男孩盯着那些白色须根发呆:“没有土,它们怎么站稳?”实践队员递给他一个水瓶,“就像你们站在大地上,不一定非要踩着泥土。下午的水培实践最热闹。若有人的营养液滴多了,泡沫就从水瓶里冒了出来,像片迷你的云;离园时每个人的手上,都捧着自己的水培实验品,听实践队员说能在正常情况下生长一个月呢。
礼堂的空调风裹着期待,颁奖仪式让整个研学活动达到高潮。各位领导与老师为孩子们颁发了奖状,这既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成长的见证。
至此,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实践暨沁源县科学技术协会牵头组织的研学活动正式结束。
其实,沁源这七日的每个时刻都被标上了刻度:体育馆的蝉鸣里,有扑克牌旋转的弧度;九杆旗的阴影中,藏着25个孩子的身高;沁河源的水桶里,盛着比98公里更长的目光。这趟研学之旅,原是场蝉鸣与星子的约会——我们带孩子们丈量山河的尺度,他们用自己的笑声,为每个坐标点都系上了风铃。
□康鹏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