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晋城:医疗康养暖民心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心血管疾病诊疗资源的扩容升级,到失能群体照护难题的破解,再到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行走晋城,一幅让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的画卷正缓缓展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晋城市聚焦群众在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迫切需求,持续推进医疗服务提质、长护保障落地、康养体系升级,让医疗康养的暖阳照亮千家万户。
  秋意正浓时,晋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建设项目顺利建成,橘黄色的大楼在暖阳下泛着温润光泽。走进楼内,各功能区域布置对标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的心血管病专业标准,工作人员在岗位上各司其职、默契配合,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
  “眼下,我们正全力筹备心血管病专科的各项接诊事宜,预计本月投入运营。”晋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潘三葱介绍道。心血管内科作为省级医学重点学科、首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多年来已构建起完善的学科体系,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人才梯队。同时积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展合作,先后邀请约190人次阜外专家到院开展技术帮扶,累计完成专家门诊3250余人次、手术指导500余人次、学术分享30余次。
  为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病诊疗水平、惠及更多患者,2023年,晋城市人民医院与阜外医院合作共建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全力推动心血管学科高质量发展。随着“阜外模式”落地晋城,该院将通过“常驻专家+远程网络+技术输出”联动机制,全面引入阜外医院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通过专家团队定期坐诊、手术、会诊,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专家的诊疗服务;全力培养扎根基层的骨干医疗队伍,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网络,探索建设“5G+健康管理”应用试点,构建起全方位、全链条的心血管健康服务体系。“预计到2028年,我们将实现晋城市心血管疾病患者外转率下降50%以上,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20%以上,全力达成‘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潘三葱信心满满地说。
  从“看病远、看病难”到“家门口看专家”,在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容的同时,晋城在民生保障领域的探索也持续走深走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落地便是生动实践。
  “只要一个电话,护理人员就会在约定时间上门提供专业照护,还有长护险减轻经济负担,真省心。”10月2日,家住晋城市城区景福苑小区的居民王静说道。
  王静的父亲王林太因脑梗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照料曾是家里的一大难题。经向有关部门申请并进行专业评定后,王林太被认定为长护险保障对象,由山西小爱到家康养产业有限公司为其上门护理。自此,王林太每月可获得约800元的护理补贴,护理员每月上门4次,每次服务2小时,提供洗澡、洗头、压疮预防、康复指导等全方位照护。
  2020年,晋城市被国家确定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针对失能、半失能人群“照护难、负担重”的痛点,该市以政策框架标准化、护理服务套餐化、护理技能星级化、机构管理等级化、辅助器具租赁化为指引,精心构建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截至今年8月,全市长护险参保人数达56.86万人,累计受理申请6676人,5341人已享受长护险待遇,1835人享受辅助器具租赁服务。
  在破解失能群体照护难的基础上,晋城市还不断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温度。
  晋城市城区颐养中心则跳出传统养老机构“只养不医”的局限,创新构建“医疗有保障、康复有路径、生活有温度”的医养结合模式,为老年人打造“一站式”养老家园。81岁的李夏鱼和老伴在这里的生活,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缩影。
  李夏鱼的老伴属于重度失能人群,此前全靠她一人照料,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夜里也睡不安稳。自从老两口住进城区颐养中心,不仅老伴得到专业照护,李夏鱼也有时间参加这里组织的各类活动,晚年生活充实又舒心。
  城区颐养中心负责人王君娥介绍,中心不仅有内科、康复科专业医疗团队常驻,可提供日常健康监测、常见病诊疗、急诊转诊等服务,还能为术后康复、失能老人定制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同时,定期开展唱歌绘画、养生操、趣味游戏等活动,并搭配心理疏导服务,以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让老人在这里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康有所助”。
  从医疗资源扩容到长护保障落地,再到养老模式创新,晋城市正以一项项扎实举措,织密织牢医疗康养保障网,让民生答卷更有厚度、更有温度。

本报记者郑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