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全链条生态体系赋能 筑牢高校人才队伍根基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11版:学习周刊·践悟       上一篇    下一篇

罗慧芳

  人才是业之基石、国之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我们要打造人才发展新生态,为高校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未来一段时间,围绕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制高点、控制权的国际竞争将空前激烈,大国之间关于人才争夺、人才制度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将更趋白热化。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交织,人才队伍建设更是其中的关键枢纽,关乎教育、科技强国战略稳步推进,是筑牢国家发展根基的战略支撑与关键引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核心阵地,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施策破解人才“引育用留”难题。

精准破局“引得来”:以全球视野筑巢引才

  引才汇智是国家擘画科技强国的战略抉择,关乎创新主动权争夺与国际竞争格局重塑,是决胜未来产业革命浪潮、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的必由之路。
  一是靶向对接战略需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区域发展重点领域,系统绘制“全球人才资源分布图谱”,精准识别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聚焦博士点建设、学科交叉融合、新兴学科培育等关键任务,建立分学科、分梯度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清单,实施“按图索骥、靶向施策”的精准引才工程。二是创新多元引才模式。推行“一人一策”定制化引才方案,对战略急需领域实施“柔性借用、弹性使用”的智库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双聘导师、联合攻关团队等模式打通人才流动壁垒,依托重大人才工程引进产业领军人才。拓展海外引才网络,依托省侨联、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等平台,实施云端引才、以才引才等创新举措,形成“四海纳贤、八方汇智”的开放格局。三是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包,在薪酬待遇、科研资金、团队自主等方面给予有效支持。四是完善引才绿色通道,简化人才引进审批流程,实现从签约到入职的一站式服务,协助人才“引得来、快落地”。

统筹规划“育得好”:以长效体系锻造梯队

  育才赋能是国家锻造人才竞争力的核心工程,是激活创新链产业链双轮驱动、筑牢可持续发展人才基座的战略支撑。高校要坚持协同协作,深刻把握学校、学院、学科、学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系,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推动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一要分层设计成长路径。针对学术带头人,启动高层次人才领航工程,在国家级项目申报、国际学术合作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定向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面向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双导师协同培养机制,依托柔性引进的顶尖人才开展个性化指导,遴选潜力新星实施重点培养计划。对于新入职教师,开展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提供岗前培训、科研启蒙等系统化培养,助力其快速完成角色转换。二要强化青年人才储备。设立青年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前沿探索研究,在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建设中设置青年专项岗位。实施青年人才担当计划,赋予其在技术路线选择、团队组建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三要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主动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人才提供“大有可为”的科研舞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设立新兴领域探索基金,形成平台聚才、项目育才的良性循环。

创新驱动“用得巧”:以灵活制度激发潜能

  用才提效是国家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依托智力资源转化与创新效能提升,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
  一是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五唯”倾向,建立“岗位分类、学科差异”的评价标准。教学型教师聚焦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科研型教师侧重创新价值与成果转化,应用型教师突出行业服务与技术攻关。推行长短周期结合的评价模式,兼顾成果数量与质量,遵循学术规律,为高水平成果孕育营造宽松环境。二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制定高层次人才评聘办法,将评价结果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形成“贡献定报酬、实绩定待遇”的分配机制。赋予二级单位更多自主权,支持其结合学科特色和人才业绩灵活调整绩效,确保突出贡献者“得实利受尊崇,激发创新活力”。三是全面松绑科研管理。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可自主确定研究方向、组建团队、统筹经费,推行“谁牵头谁负责”的项目管理模式。简化经费审批流程,减少非科研事务干扰,确保人才心无旁骛攻坚克难、专注创新。

倾心尽力“留得住”:以优质生态凝聚人心

  聚心留才是国家构筑人才向心力的根本保障,关系到人才归属感培育与战略凝聚力增强,是蓄积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永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一要筑牢信念思想根基。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开展国情教育、校史教育,引导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学校建设和国家发展大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保障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价值,厚植报国情怀与干事担当。二要营造尊才文化氛围。打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文化生态,举办学术论坛、表彰大会等活动,强化人才的荣誉认知与体验。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定期走访交流,倾听人才心声、解决实际困难,编织起重视人才、关怀人才的温暖网络。三要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落实首问负责制,统筹解决人才签证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建设人才公寓并配套优质教育资源,营造工作安心和生活舒心的保障环境,助力人才“无后顾之忧、能专心干事”。
  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系统性工程,“引、育、用、留”环环相扣、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政策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保障为支撑,全方位推进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