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构建“大思政”格局 筑牢大学生心理健康根基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上一篇    下一篇

冯才华

  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贯穿高校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事关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推进“大思政”格局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贯穿高校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能够精准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和重要实践载体。

深刻把握“大思政”与心理健康的内在统一逻辑

  “大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同向。高素质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理想信念、价值塑造、道德养成,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健全人格、积极心态、社会适应,都是服务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共同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互补。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价值引领和意义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则为思政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供心理基础和能力支撑。
  “大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协同。“大思政”工作格局强调构建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要求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心理教师等形成育人共同体,这一组织体系为打造覆盖全面、反应灵敏、处置有力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能够从根本上破解传统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核心问题。

深刻把握以“大思政”格局推进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

  学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要构建“大思政”格局,突破课堂局限、丰富教学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蓄能添力。
  深耕课程融合主渠道,实现价值塑造与心灵培育同频共振。首先,在思政课程中注入心理元素。在思政课教学中,结合人生观、幸福观、挫折观等主题,有机融入自我认知、压力管理、情绪调节、有效沟通、生命意义探索等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运用案例研讨、角色扮演、小组互动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心理疏导功能。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厚植理想信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团体辅导活动中,强化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集体主义等价值导向,将心理调适技能的培养置于实现个人价值、服务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理解个人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联系。最后,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育人理念。深挖各专业学科课程蕴含的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思政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培养其严谨求实、不懈奋斗、合作共赢的意志品质和职业心理素养。
  构建协同联动大平台,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首先,贯通联通机制。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以及各院系等共同参与的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形势、沟通信息、协调行动。其次,促进信息共享。在严格保护隐私和遵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建设统一的学生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学业、思想、心理、生活等关键信息的适度共享与动态分析,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最后,共建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与思政教育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实施。例如,组织结合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同步开展团队凝聚力训练和压力管理实践。着力推进“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品牌化建设及特色工作室培育工程。
  锻造专兼结合主力军,提升队伍协同育人能力。首先,提升思政工作队伍心理辅导专业能力。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例如谈心谈话技巧、危机识别与初步干预、积极心理学理念及应用纳入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培训体系中,作为其必修培训的核心模块和必备专业能力要求。其次,强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思政教育能力。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训,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机制,帮助其深入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主流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与理论素养。重点提升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能力和自觉性,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心理工作中自然渗透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引导,使心理健康服务既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又实现价值引领。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育人能力突出的教师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使其成为“大思政”格局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行实践者。最后,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不同育人主体(辅导员、心理教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建立顺畅的会商、联合干预机制。倡导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爱学生成长,着力提升其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开展有效心理沟通的专业能力。(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本文系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