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坚持系统观念
日期:09-30
提问:赵乙儒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请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坚持系统观念?
解读:王千阁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和国家各项改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要求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们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牢牢把握改革各环节各领域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坚持系统观念就是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坚持系统观念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经验的深刻总结。邓小平同志始终将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设计,强调改革的全面性,注重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性安排,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先富带后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都充分体现了系统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改革全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起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整体合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唯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提升改革措施的整体效果,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系统观念,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协同发展,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增强改革系统性。改革的系统性指的是把改革看作是一个由若干领域、部分、要素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系统工程。增强改革系统性,首要任务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牵引作用,通过关键领域突破带动全局,系统谋划以凝聚改革合力;其次要重点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制度梗阻和利益藩篱,疏通改革推进的堵点难点;同时要强化风险预判与防控机制,坚决避免局部矛盾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实施过程、实际成效上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通过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以有序衔接保障协调联动的策略,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纵深发展。
增强改革整体性。改革的整体性指的是以战略性的思维和眼光立足整体目标,把握改革各领域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机理,统筹协调部分与整体的功能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改革的整体利益。增强改革整体性,就是要统筹各领域的整体改革,深入剖析各项改革的层级结构与关联规律,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发挥改革举措整体效能。增强改革整体性并非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既抓住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兼顾基础性改革举措,实现重点领域突破与改革整体推进相统一。
增强改革协同性。改革的协同性指的是注重各项改革举措在实践过程中协调配合,形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增强改革协同性,就是要全面把握改革的“时”与“势”。既要使不同领域的改革在节奏上协同一致,也要使不同阶段的改革在发展趋势上相互协调,使改革脉络分明、稳步前进。改革协同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改革系统性、整体性推进的效果。协同性强,各项改革之间就会彼此耦合、相辅相成,促进改革系统性、整体性推进;协同性弱,各项改革之间就会脱序失衡、时序错配,制约改革系统性、整体性推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系统处理好的关系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的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决定》提出: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取得实效。
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是土壤,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使经济更有活力,社会更有温度,民生更有保障。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就是要始终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强保障,同时聚焦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任务,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形式,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但在外部性、垄断等场景下存在失灵风险,需政府及时补位。政府通过法治化监管、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供给,能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但必须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避免市场活力受到抑制。要遵循系统观念找准二者耦合点,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是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产出,强调资源配置最优化,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财富总量的持续增长。公平则是社会成员在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基础上共享发展成果。效率为公平奠定物质基础,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素配置优化释放生产力潜能;公平为效率提供持久动力,激活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要更好地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要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让一切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秩序意味着社会运行和谐稳定,活力体现着社会的创造性、多样性。活力需要秩序划定边界,避免无序扩张导致失范风险;秩序需要活力注入动能,防止僵化桎梏陷入发展停滞,活力和秩序辩证统一,相得益彰。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需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市场环境,充分释放人民的创造潜能;同时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在良好秩序下活力的不断涌现。
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安全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发展则是经济基础的主体内容。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深化改革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在扩大开放中完善安全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起“稳”的压舱石与“进”的驱动力,在更高层次更优质量上实现发展和安全内在互联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