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
主讲人: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雷锋》杂志原总编辑 陶克
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来源:中国雷锋网)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的雷锋雕像。(来源: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官网)
雷锋日记手稿。(来源:人民画报社)
湖南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彭福宗摄(来源:中国雷锋网)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雷锋温暖的笑容就随之浮现在我们眼前。63年前,雷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2岁,他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篇章,树起了一座令世人敬仰的思想道德丰碑。60多年来,雷锋精神不断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大地的雷锋文化现象
学雷锋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已持续深入开展了63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可以概括为三个“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初心教育活动;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的全民道德实践活动;人民群众中认同度最高、参与度最广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六十三载学雷锋,跨越两个世纪。这场声势浩大、深入持久的群众性活动,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指出:“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学雷锋活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纵观中华文明史,英雄辈出,典范不绝。然而,像雷锋这样一个普通士兵,能够在亿万人民心中树立如此崇高的形象,向他学习的活动能够持续六十多年而历久弥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范围也是少有的。
“雷锋”二字,早已超越姓名的范畴,成为一个温暖的文化符号——“雷锋叔叔”。一句“雷锋叔叔回来了”,是人心向善的由衷赞美。
文化积淀与精神滋养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深刻指出:“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他强调,“雷锋精神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这与我们当前的“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雷锋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记载。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到孔孟“仁者爱人”的主张;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为雷锋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什么人”的问题当作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根本问题来抓。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从抗美援朝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党的性质宗旨的精神谱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树立了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等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道德典范。雷锋精神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了红色革命文化的基因,反映了人类对美好道德的普遍追求。虽然雷锋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2年,但他的精神却具有历史文化的厚度和鲜明的时代感,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精神旗帜与榜样力量
《中国共产党简史》将雷锋精神称为“新中国社会风尚的一个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则称雷锋为“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楷模”。
雷锋在旧社会饱受苦难,七岁成为孤儿。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他悲惨的命运,使他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在这种“五爱”氛围中,他知恩图报,勤学肯干,友善向上。多次被评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少年”,在乡政府帮农民扫盲而成为好教员,主动要求到艰苦的抗涝治河工程,参加全县第一个集体农场建设,成为拖拉机手。他的《我学会开拖拉机了》文章发表在县报上,洋溢着新中国主人的自豪。他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鞍钢当工人,成为鞍山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工作者。后又毅然参军报效祖国,在部队期间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受奖,被沈阳军区工程兵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并当选抚顺市人大代表。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殉职,抚顺十万群众自发上街送别,场面感人至深。
从苦伢子到好学生、好职员、好工人、好战士,雷锋短暂的人生,书写了“人为什么活着、怎么生活得有意义”的优秀答卷。他把党比作母亲,把对党和人民的深沉感恩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他刻苦学习,像钉子一样“挤”和“钻”,留下日记百篇;他敬业爱岗,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悟出“螺丝钉精神”;他胸有人民,慷慨解囊,济困扶危,乐于助人,帮助了许多学友、工友、战友和素不相识的群众;他理想远大,信仰坚定,“活着,就是要别人过得更美好”是他的追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是他的奋斗目标。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雷锋就是这样的人!
雷锋的先进事迹在军内外广泛流传,在他生前听过他事迹报告的就有数万人。他牺牲后仅一个月,部队就开办了雷锋事迹展览,之后,抚顺市又在文化宫举办了雷锋事迹展览,抚顺人民广播电台连续20多天广播雷锋故事,辽宁省复制了100多套雷锋事迹展览,在全省各地区展览,学习雷锋的活动在东北三省广泛展开。1963年春节前,《人民日报》用两个半版刊登雷锋事迹和日记。这年2月9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通知。2月15日,共青团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全国共青团员向雷锋同志学习。应中国青年杂志社请求,毛主席书写“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3月5日在全国各报刊同时发表,学习雷锋的群众性活动在全国展开。
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既是领袖的心声,又是伟大号召。毛主席两次说,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要向雷锋学习。毛泽东赞扬雷锋“此人懂得一点哲学”,并精辟指出雷锋精神的实质,“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先进典型,更是我们党的一面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张闪光名片、中华民族的一个光辉榜样。雷锋这个典型的出现,深刻说明我们党的初心宗旨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结合和生动体现。
雷锋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催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一个雷锋倒下去,千万个雷锋站起来。”从20世纪60年代的欧阳海、刘英俊、王杰等,到80年代的朱伯儒、张海迪等,90年代的张子祥、李素丽、徐虎等,再到新世纪的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等,呈现出一幅壮丽的雷锋画卷。1983年,胡乔木在纪念学雷锋20周年大会上发表题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的讲话,明确指出:“今天我们讲的雷锋精神,已经远远超出了雷锋一人一事,而是包括所有学雷锋先进人物和事迹在内的时代精神。”这深刻说明,雷锋精神是开放的、发展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创新发展与永恒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学雷锋的根本指导,为学雷锋活动指明前进方向。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从群众性自发活动上升为国家治理的战略举措。全国近3000个县(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长,领导干部带头学雷锋的好传统又回来了。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雷锋精神已经上升到我们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一面光辉旗帜;融入国家的治国理政,成为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进入公民道德建设,成为公民道德规范;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重要内容,用雷锋精神移风易俗、建设新农村;进入校园,从娃娃抓起学雷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新时代新雷锋不断涌现,“雷锋传人”是传承雷锋精神的一颗颗明星。雷锋的家乡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一句话传了60多年:“我是雷锋家乡人。”这里涌现出全国最小的道德模范周美玲等一批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个人,雷锋家乡呈现“学了雷锋做雷锋,做了雷锋带动更多的人学雷锋”的良好人文生态环境。在辽宁省抚顺市,每年3月5日都举行“百姓雷锋”颁奖盛典,一批批新雷锋走上舞台,接受人民的表彰。在河南省邓州市,560名新兵入伍成为雷锋战友。自20世纪80年代他们陆续返乡后,矢志不移学雷锋,创建邓州“编外雷锋团”,至今发展到遍布城乡的2万多名成员、20多个雷锋营,在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移风易俗、建设美丽乡村等多方面,当先锋打头阵,成为中原大地学雷锋的一张亮丽的名片,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央和军队表彰的学雷锋先进典型有1500余人。近10年来,在学雷锋活动中就涌现“中国好人”近万人。每年都有100个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中宣部表彰。中央文明办每年都隆重表彰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当今,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新风尚,注册志愿者已达2.2亿人。今天的雷锋是谁?是你是我是他。永恒的“雷锋”在人民中,我们一起向未来。
新雷锋不断涌现,希望在青少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学雷锋“要从娃娃抓起”,强调“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成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雷锋学校”是中国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自雷锋当年在抚顺担任辅导员的两所学校及其家乡学校被授予雷锋学校以来,北京、上海、天津、石家庄等城市自发开展创建雷锋学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雷锋学校、雷锋班级已达200多所(个)。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一批怀有雷锋情怀的老将军、老部长和老教育工作者,联合发起创建新时代雷锋学校的倡议。2020年至2022年,全国政协常委戚建国等连续提交三个关于创建新时代雷锋学校的提案,建议在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推进雷锋精神进校园工程,力争在建党100周年时再创建100所雷锋学校;到2049年时在全国近3000个县市区各创建一所雷锋学校,实现全域覆盖,使每一所雷锋学校成为雷锋精神的教育研习基地,让“雷锋塑像立起来,雷锋歌声唱起来,争做新时代雷锋好少年活动开展起来。”
这些提案得到教育部、中宣部的积极回应,明确指出“争创雷锋学校活动是弘扬雷锋精神,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争创新时代雷锋学校,利国利军利民利家庭,得到各地广泛支持。近5年,河南、山东、安徽、辽宁、吉林、新疆、内蒙古等地,又创建100多所雷锋学校,以弘扬雷锋精神为核心的立德树人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雷锋的成长与辉煌,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雷锋”的历史逻辑,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成就人的优越性和巨大威力;我们要将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的青少年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从2025年到2049年,这24年的征程,属于青春的我们。用雷锋精神点燃心中的火炬,必将照亮未来!
本版文字整理:闫书敏 韩晶
主讲人照片拍摄:本报记者王瑞瑞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