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天山焕新颜 丝路谱新章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第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走进美丽新疆”全国省级媒体采风活动见闻

  • 图为新疆伊犁昭苏县湿地公园内,成群骏马跃入特克斯河。

  •   9月的新疆,正铺开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从博尔塔拉的枸杞园到伊犁河谷的草原,从赛里木湖的湛蓝湖面到特克斯八卦城的街巷,“走进美丽新疆”全国省级媒体采风活动在这片沃土上,在产业的红火、生态的澄澈与民族团结的温情中,读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的发展密码。

    新疆好物成致富产业

      “新鲜的枸杞采摘后,几个小时就能从这里送到内地的超市,每公斤售价近200元,是传统干果的6倍。”在博州精河县吾夏克巴依新村的枸杞园里,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军托起枝头的鲜枸杞,红玛瑙般的果实映着他灿烂的笑容。作为“中国枸杞之乡”,精河县正书写着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传奇。
      采摘现场,农户们戴着透气手套小心采收,鲜果随即送入恒温箱。“鲜枸杞比樱桃还娇贵,体温都会影响品质。”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玉英指向厂区的生产线,鲜红的枸杞经过清洗、锁鲜处理,一部分制成原浆,一部分加工成干果,年加工量达4200吨,产值超1.9亿元。村民王磊算了笔账:“土地流转后跟着合作社标准化种植,鲜果收购价每公斤涨了5块,今年光枸杞就挣了8万多元。”
      在昭苏草原,另一种产业正在崛起。哈萨克族牧民努尔兰别克·哈那提为伊犁马梳理鬃毛时,眼角藏不住笑意:“去年赛马奖金加骑乘体验,增收5万多元,马就是‘金疙瘩’。”昭苏县马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樊振声介绍,当地构建起良种繁育、赛事经济、文旅融合的发展格局,44座配种站年改良马匹3.58万匹,每匹改良马可为牧民增收3000元。2024年,昭苏举办赛马赛事86场,接待游客760万人次,马产业全链条产值突破14亿元。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交通网络和开放政策的支撑。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穿越天山时间从3小时减少至20分钟,缩短了南北疆之间的距离。截至2024年年底,全疆公路里程突破23万公里,高速公路突破1.2万公里,28个民用机场投运,9557公里铁路通达各地,凭借着丝路要冲的地理优势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政策,越来越多的“新疆好物”正走向全国,行销全球。

    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

      “赛里木湖的蓝是世界上最纯粹的蓝。”站在湖畔的打卡石旁,采风团成员一边听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干部巴依尔的讲解,一边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片“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澄澈。赛里木湖资源环境管理局工程师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蹲下身,湖水透过指尖映出蓝天:“现在水质达到Ⅱ类,透明度达到16至20米,这些都是十年禁牧的成果。”
      作为生态脆弱型湖泊,赛里木湖曾面临草场退化威胁。近年来,当地实施16.45万亩核心区草场禁牧,迁出900余户牧民和20多万头牲畜,投入30亿元开展植被恢复,建成35公里生态护岸,核心区植被修复率达95%以上。“以前牧民靠湖边放牧,现在转做生态管护员,每月有固定工资。”阿布都瓦力指向巡逻车,车上的牧民管护员正用望远镜监测水鸟。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截至今年8月,赛里木湖接待游客突破657万人次,同比增长14.66%。景区内的低碳观光车、环保厕所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游客在木质栈道上漫步,不时能看见天鹅游弋在水中,羽翼比雪山更洁白。
      温泉县的湿地湖畔,另一幅生态画卷正在展开。“雪莲花”露天温泉池里,游客赤脚体验暖意,天鹅在不远处栖息。县文旅局副局长图雅介绍,当地投资1140万元建设温泉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既保护了湿地生态,又让游客获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体验,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2500人次。在巩留县天蕴三文鱼基地,天山冰川雪水养育的冷水鱼远销内地,戈壁滩上实现了“养鱼护水”的生态奇迹。

    同心筑梦绘幸福诗篇

      “阿塔,我考上内高班了!”在特克斯县的一座农家小院里,维吾尔族女孩古丽给沈建佳献上鲜花。69岁的退休党员沈建佳30多年来收养了13个民族的176名孩子,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阿塔”(维吾尔语“爸爸”)。这个小院里的故事,正是新疆民族团结的缩影。
      “特克斯县城以‘天地交而万物通’的理念布局,31个民族在此聚居,像亲人一样和睦相处。”67岁的退休党员靳文涛在城中心讲解时,总能引来各族游客驻足聆听:“山气刚、川气柔,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街头巷尾,蓝色门窗映着鲜红的国旗,手风琴旋律不时响起,各族群众闻声起舞,空气中飘着无花果的甜香。
      在博乐市青得里镇阿里翁白新村,彩色墙绘装点着街巷。村民们围在旧门窗旁创作,哈萨克族大妈的刺绣、汉族工匠的木雕、维吾尔族青年的绘画融为一体。村党支部书记指着墙绘介绍,村里成立了民俗文创合作社,各族村民一起设计的手工艺品,在丰收节期间供不应求。
      伊犁老城的清晨,艾山江大叔的水煎包子铺飘出香气。汉族游客李女士学着用树叶包无花果,“哈”地一拍:“这仪式感里全是生活的甜!”街巷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热情地打着招呼,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新疆结出累累硕果。
      采风团成员在喀拉峻草原合影时,昭苏的骑手正策马掠过地平线,赛里木湖的波浪轻拍湖岸,精河的枸杞在夕阳下泛着红光;从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去北京,到如今新疆的交通四通八达;从枸杞鲜果直达内地到赛里木湖澄澈的水波,从游牧放养到马产业集群……天山牧歌唱响新时代的旋律,丝路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新疆的未来在各族儿女的辛勤创造下必将大放异彩。

    文/图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