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用爱书写新时代志愿服务答卷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9版:政治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山西入围者群像扫描

  9月初的一个清晨,山西考古博物馆内,志愿者刘蕊正在为第一批到馆的游客进行讲解;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观音坪社区的巷子里,志愿者刘勇已经提着热乎的豆浆往独居老人李奶奶家走;同一时刻,临汾市洪洞县常二社区的“七彩课堂”里,青年志愿者正给孩子们讲安全知识,黑板上画着鲜艳的彩虹……
  今年7月,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我省共有10个个人、组织、项目、社区入围。这些先进典型,虽然来自不同领域,却有一个共同的“初心”:“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奉献”。他们用“专业”让志愿服务更有力量,用“创新”让志愿服务更有活力,用“温度”让志愿服务更有情怀。

用专业与温度聚合志愿微光

  在高考考场外撑起遮雨的伞,在博物馆里拂去文物的尘埃,在太行山间用曲艺唱亮平安的灯。他们身份各异——是在读的学子、是退休的教师、是身残志坚的艺人……却用奉献写底色,用专业画轮廓,用温度润笔触,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志愿服务最鲜活的形象。
  高考前,她通过公众号发起“降噪倡议”;考点外,她设立“流动爱心驿站”,请专业心理老师给考生和家长做疏导;暑期,她组织“花蕾守护”计划,给留守儿童做功课辅导……“00后”在读研究生苏一凡,先后组织参与数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服务人数达11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1200小时。更重要的是,苏一凡不断用“专业”优化志愿服务:为孤寡老人推出“记忆相册”项目记录人生故事;为留守儿童设计“第二课堂”,让课程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完善“招募—培训—激励”机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让志愿者“有成长、有收获”。
  山西考古博物馆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从18岁到60岁。严格的培训、考核等筛选过程,赋予了志愿者专业的讲解能力和优质的服务水平,也让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文物活起来,让文明传下去”。通过“考古华夏诠释文明”公益讲解项目、“二十四节气+文物考古”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及世界读书日志愿者阅读沙龙活动等特色品牌,这支队伍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累计服务时长近4万小时。副馆长郑媛说:“每次给游客讲解,看到他们眼里的‘光’,我就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打竹板,笑开颜,我们是消防宣传员……”这是太行山文艺轻骑兵消防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正在表演。这支队伍里,90%是残疾人,队员们凭借一副钢板、一面鼓、一把三弦、一根盲杖,长年累月深入基层,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宣传演出。深厚的艺术造诣,精心创作并演绎的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消防文艺节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他们累计开展180余场志愿活动,覆盖11个乡镇240多个村庄,受益群众超5万人次,成为太行山上消防知识传递的“流动哨所”和消防部门延伸至基层的有力“宣传臂膀”。队长靳文莲说:“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唱到太行山区的每一个角落,唱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用爱与希望温暖每个童年

  世上没有超级英雄,却处处有愿意付出的普通人。青春的无毒、童年的温暖、成长的安全,三晋大地上,有一群人用爱、希望和力量,守护着孩子们的笑容。
  2020年起,带着“蒲公英”禁毒宣讲团和《守护“百万”无毒青春》项目,张俊和与团队开始“扫”遍全省。他们去过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也去过深山里的乡村小学;用过仿真毒品模型,也请过成功戒毒的学员现身说法。在吕梁廷亮中学,当听到2200名学生震耳欲聋的禁毒誓言时,在方山明德小学,当看到孩子们渴望他们再来的眼神时,张俊和感到,“禁毒志愿服务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落在哪里,都能长出新的希望。”
  张昌勤的手机里,存着89个孩子的照片——他们有的父母双亡,有的父母重病,有的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像被遗忘在角落的小花。为了“一对一陪伴”的承诺,运城市“阳光成长”关爱困境儿童志愿服务项目,每月至少1次为孩子们送去亲情式陪伴。项目的“1+6+X”模式涵盖了生活照料、学业辅导、精神关爱、安全教育、素质拓展、监护能力提升等。张昌勤说:“困境儿童缺少‘被爱’的感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缺失的爱补回来。”
  李静的书柜中,放着一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5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9万人,年均上升3.6%。”她知道,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是孩子们的眼泪。她想让每个孩子都知道,如何保护自己。2017年,“女童保护”山西长治弈锋诚志愿者团队成立。作为负责人,李静带着团队,从市区到乡村,从小学到幼儿园,用绘本讲“爱护我们的身体”,用游戏教“如何说不”,用案例警示“危险就在身边”。截至目前,团队已经开展讲座2000余场,受益儿童8万余名。

用融合与坚守织就基层经纬

  志愿服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一抹“志愿红”,像一根红线,串起了社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织就了基层治理最温暖的经纬。
  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张建中和太原市杏花岭区杏花红志愿服务中心,早已是山西志愿服务领域最温暖的注脚。从“窗帘行动”到“亮亮行动”,享受志愿品牌服务的独居老人从最初的16名增加到1160名,覆盖89个社区。如今,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近一半老人家里装上了一键呼叫器和智能云陪伴设备,志愿服务在科技翅膀的加持下越飞越高。
  晋中市祁县城区古城社区,是全国少见的以古城为核心的社区,197万平方米的辖区里,既承载着近6000名居民的三餐四季,也汇聚着3所学校、5家驻区单位与329家商铺的烟火日常。面对“老房子多、老旧小区多、困境人群多”的问题,社区以为老坊、童伴坊、宣讲堂、法润堂等志愿服务为切入点,守护银发群体、护航青少年成长,为全国社区治理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志愿服务“按需供给”,每一个需求都能找到“接单人”,是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常二社区志愿服务的特色。社区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志愿服务队”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资源,打造“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精准对接模式。在职党员的“红色代办队”、离退休党员的“银发调解团”、青年党员的“七彩课堂”,每一支队伍都贴着“党建”的标签,每一次服务都带着“初心”的温度。
  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观音坪社区的“一核三力五心”模式,也是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典型: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头,“百姓名嘴”宣讲队、“守护阳光”巡逻队、“红色文艺轻骑兵”紧跟其后,驻区单位的资源变成了“暖心驿站”的充电设备,变成了“进家帮扶”的维修工具,变成了“代理儿女”的爱心蔬菜。这些精准服务,像一张细密的网,把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罩进了温暖里。

本报记者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