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五年坚守,成就不可复制的“汾酒品质护城河”!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12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 新疆大麦制种基地。

  • 2021年沁县汾酒高粱基地活动现场。

  • 2022年张掖山丹军马场大麦基地。

  • 2023年张北豌豆基地。

  • 2024年汾阳高粱基地。

  • 2025年吉林梨树高粱基地。

  •   当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21年的秋天,谁也不会想到,一场始于山西沁县高粱地的品质探索,会在接下来的五年里,绵延成跨越中国北方六省的壮阔历程。五度春秋更迭,六次田野相约,汾酒以“走进第一车间”为名,循着北纬36°至45°的黄金种植带,构建起140余万亩覆盖全国的绿色原粮网络,沉淀出汾酒“酿好酒、储老酒、售美酒”长期品质路线的坚实底气。
      这不是简单的原粮基地探访,而是一场关于中国白酒本真的深度对话——从一粒种子的选育到一杯美酒的酿成,从一方风土的挖掘到全产业链的管控,汾酒用脚步践行着“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的初心。五年来,足迹从黄土高原的高粱红,到祁连山脚下的麦浪金,从坝上草原的豌豆花海,到松辽平原的黑土地,每一程风景都独一无二,却共同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最好的酒,源自最用心的种植;最真的品质,始于最坦诚的开放。
      如今,当五年的足迹连点成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汾酒品质升级的清晰路径,更是一幅中国白酒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图谱。这段跨越时空的旅程,以山河为证、以时光为酿,正在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白酒“种出来的品质”,也让“中国酒魂”的内涵,在与土地、与农户、与时代的共鸣中愈发厚重。

    五载六站,山河共酿的时光印记

      五度春秋,万里寻粮。当中国白酒行业仍在深耕传统酿造技艺时,汾酒已将目光投向了酿造的源头——那片孕育着原粮生命的广袤田野。
      2021年秋,山西沁县,千亩高粱在秋风中泛起红浪,这是“走进汾酒第一车间”的首场相约。彼时的沁县,已在汾酒的产业赋能下迈向乡村全面振兴——自2015年对口帮扶以来,汾酒从投入3000万元建立5000亩高粱基地起步,到2021年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像纽带,将农户的小康梦与汾酒的品质梦紧紧相连。来自全国的媒体人俯身田间,指尖触摸饱满的穗粒,亲眼见证一颗高粱的致富之旅。据山西省汾阳市杏花兴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沁县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还以优质价格收购酿酒高粱,有效提升当地农民收入。彼时,这片红色海洋还只是汾酒品质版图的一个注脚,却已然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2022年夏,“走进汾酒第一车间”来到了海拔2700米的张掖山丹军马场。雪山融水顺着田埂蜿蜒,滋养着万亩大麦田,这里的年日照时长超3000小时,昼夜温差悬殊,土层深厚且无工业污染,成为汾酒大麦原粮的“黄金产区”。媒体团沿祁连山麓行走,风里裹着麦香,眼前的麦浪翻涌至天际。山丹军马场大麦种植技术员王佳伟介绍,山丹军马场海拔在2700米,种植的大麦品种是垦啤7号,因海拔较高,种出来的大麦蛋白含量较高,适合做酒曲,尤其适合酿酒。彼时,汾酒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联合研发的“汾麦30”已在此试种成功。经测试,其优质曲率、出酒率及原酒酒样感官评分均优于先前所用大麦品种。山丹军马场的实践,让“汾酒清香是种出来的”从口号变成了可触摸的风土与匠心共鸣。
      2023年仲夏,河北张北草原,淡紫色的豌豆花海让“走进汾酒第一车间”的旅程多了几分诗意。这片被誉为“天闲刍牧之场”的半坡丘陵地,藏着麻豌豆的生长密码:年平均气温2.6℃、昼夜温差15℃以上,略带砂性的黑土地不含重金属,充足日照让风味物质静静沉淀。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英介绍,张北坝上草原是国家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之一,这里为汾酒的绿色品质奠定了坚实的产品根基,是生产麻豌豆的极佳场地。彼时,汾酒与张北绿色豌豆基地供应商的合作已达11年,发展绿色豌豆基地10万亩,从绿色原粮种植、收购、储存、配送等环节,形成了完善的信息化质量管理,豌豆分类、分标准建立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为汾酒原粮质量提供保障。
      2024年金秋,山西汾阳,“诗酒第一村”的千亩示范田里,“汾粱30”的穗子正褪去青涩绿,染上“丰收红”。这里是汾酒的故乡,数千年的高粱种植史,让黄土高原的土层里都浸着酿酒的基因。汾酒与汾阳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全力打造高标准酿酒原粮基地,媒体所置身的活动现场,正是双方共同打造的汾酒酿造专用绿色原粮示范基地。“汾粱30”作为汾酒原粮公司和技术中心联合酿造实验认定的优质清香型白酒酿造专用品种,具有籽大饱满、产量高、稳产性好、酿造品质好、出酒率高等特点。此外,汾阳基地严格遵循“土地一备案+五统一”管理模式,从品种、施肥到收割、收购全程标准化,确保每一粒高粱都符合汾酒酿造需求——这场“故乡之约”,既守护了传统,又点亮了创新,让千年酿酒地焕发新生。
      2025年盛夏,“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开启“双城记”,新疆奇台与吉林梨树在跨越3000余公里的呼应间,为五年高品质发展画上圆满句点。新疆奇台的天山脚下,麦浪泛着金辉,在这片年日照3000小时、无霜期160天的“大麦之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的“汾酒大麦1号”,不仅亩产高、抗逆性强,其核心指标更是精准契合优质白酒酿造需求。
      吉林梨树县所处的松辽平原上,黑土地里的高粱红遍天际,专家学者围坐田间,探讨这片土地与高粱品质的深度关联——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这里的有机质含量高、雨热同期,极为契合高粱的全生育期,是天然的高粱优生带,汾酒联合吉林省农科院为黑土量身选育的粳型专用品种——“汾酒9号”正在这里扎根生长。东西两地的麦浪与红穗,像两枚印章,为汾酒五年的品质追求盖下圆满印记。

    140余万亩,科技赋能的品质革命

      五年的“走进汾酒第一车间”旅程,不只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从经验酿造到科学酿造”的品质革命。汾酒以140余万亩原粮基地为试验场,在种子研发、数字化管理、全链质控三大领域深耕,用科技的力量让6000年的酿造技艺长出翅膀,也让“种下一季作物,守护千年味觉信仰”的承诺有了坚实支撑。
      科技赋能的第一步,是破解“种子密码”。早在2012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原粮基地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初,汾酒便定下“选育专用品种”的目标,多年来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等顶尖机构持续攻关。
      2022年,汾酒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联手,研发出大麦新品种“汾麦30”和高粱新品种“汾粱30”,“汾麦30”优质曲率和出酒率以及原酒酒样感官评分均优于先前所用大麦品种,而“汾粱30”具有出酒率高、商品性好、产量高、稳产性好等特点。
      2025年奇台基地所种植的“汾酒大麦1号”更是行业里程碑——这是中国白酒行业首个由企业深度参与培育的定制化大麦品种,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汾酒测试认定,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在新疆奇台开展示范推广,其核心指标精准匹配汾酒制曲需求,能够显著提升酒曲的发酵效率与原酒风味。汾酒的种业实践,为酿造原料升级提供了“汾酒方案”。
      科技赋能的核心,是构建“全链质控网络”。2021年沁县首站,汾酒便向外界揭开了这套体系的面纱——覆盖原料采购、酿造生产、出厂检验到餐桌物流的全流程,据汾酒相关负责人介绍,一颗高粱谷粒从田间原生态进厂到一瓶汾酒产品入市,要历经36个大环节监控、183个质量控制点检测,满足2182个既定标准。2022年6月,汾酒签发《汾酒产品质量监控总图》,对从田间到餐桌的7大板块、124个环节,297个质量监控节点、3259个质量控制参数进行责任化,严格、规范、高标准控制产品质量,成为汾酒质量提升中又一重要里程碑。
      在张掖基地,媒体见证了大麦的“品质检测流程”——从田间采样到实验室分析,淀粉含量、酶活性、杂质率等指标逐一检测;在张北基地,数字化管理贯穿全程,建立“种植—收购—储存—配送”全流程信息化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对豌豆分类、分标准管控;在汾阳基地,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与光照,智能筛选机精准剔除不合格籽粒,实现种植全过程的数字化监督管理。作为行业龙头,汾酒在行业内率先发布并执行与国际接轨且严于国际标准的汾酒内控标准,构建了食品安全研发平台、预警平台和监控平台,就是要让每一瓶汾酒的品质都经得起检验,让消费者喝到“最干净、最卫生”的白酒。
      科技赋能的落地,是实现“风土与标准的平衡”。汾酒深知,不同产区的风土差异显著,若要保证原粮品质统一,需用科技手段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稳定标准。在张掖山丹军马场,科技人员通过长期监测,掌握高海拔地区大麦生长规律,根据日照时长调整播种时间,利用雪山融水精准灌溉,确保大麦蛋白质含量稳定在适宜制曲的范围;在张北草原,专家通过土壤检测,确定麻豌豆最佳种植密度与施肥方案,既保证产量,又避免风味物质流失;在吉林梨树,技术人员针对黑土地肥力特点,优化专用高粱品种的施肥比例,减少化肥使用的同时提升高粱品质;在新疆奇台,科研团队通过调控播种期,让“汾酒大麦1号”避开极端天气,确保亩产稳定……这种“因地制宜+科技调控”的模式,让汾酒在不同风土下都能种出优质原粮,140余万亩基地的原粮合格率始终保持高位,为汾酒酿造提供稳定原料保障。

    10万农户,时代共酿的芬芳答卷

      五载春秋,六地深耕,“走进汾酒第一车间”的旅程,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品质修行,更是一场与农户共富、与行业共进、与时代同行的责任践行。从带动乡村振兴到支援救灾,从树立行业标杆到守护味觉信仰,汾酒以原粮基地为支点,书写着民族品牌的时代担当。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汾酒的原粮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共富车间”。五年来,汾酒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科技帮扶”的模式,持续带动农户增收。
      在山西沁县,2015年汾酒对其进行对口扶贫,建立高粱种植基地,2017年投入3000万元扶贫款用于沁县汾酒高粱种植项目,惠及上万农户;在河北张北,汾酒采取保护价措施,10万亩豌豆基地带动数千农户稳定增收;在新疆奇台,种植户李俊山今年首次为汾酒种上了1300亩大麦,提前拿到手中的定金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吉林梨树,汾酒与本地生产单元深度合作,提供优质种子和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水平……据统计,五年来汾酒通过原粮基地建设累计带动超过10万农户实现增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超过5000人次,在多地形成以“酿酒原粮种植”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汾酒集团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在行业发展的进程中,汾酒是“品质升级的引领者”。全国知名高粱育种专家张福耀曾表示,过去酿酒是“七分工艺,三分原粮”,而汾酒带了一个好头,其原粮基地的建设促进了整个行业品质的向前发展。在汾酒之前,白酒行业对原粮的重视多停留在“采购环节”,很少有企业深入参与种植、育种与田间管理;而汾酒自2009年起便在行业率先将粮食基地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2012年成立山西杏花村汾酒原粮基地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入巨资,专人专职建设汾酒原粮基地,2021年起通过“走进汾酒第一车间”活动公开品质管控经验,带动越来越多酒企开始布局专用原粮基地、关注种植环节品质。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德良评价,汾酒的品质实践为中国白酒行业树立了新标杆,推动行业从“追求产量”向“注重品质”、从“封闭自守”向“开放透明”、从“单一生产”向“全产业链管控”转型。如今,汾酒已形成跨越山西、河北、吉林、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的140余万亩原粮基地规模,“土地一备案+五统一”的管理模式、专用品种研发成果、全链质控体系,均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推动中国白酒从“经验酿造”向“科学酿造”转型。
      正如汾酒原粮基地所承载的意义——种下的不是一季作物,而是一个民族千年未改的味觉信仰。此刻,新的种子正在土地下苏醒,它终将穿越时空,在某个举杯的瞬间,释放出蕴含其中的春秋密码:那是智能传感器也检测不出的匠心跳动,是卫星地图也标记不出的文明根系。从一粒种子到一杯美酒,从一方沃土到一个传奇,汾酒用10余年时间证明,品质的竞争,早已从酿造车间前移到原料产地;民族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品的卓越,更在于对土地的敬畏、对农户的守护、对时代的担当。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回望,这段旅程关乎品质,更关乎信任;关乎现在,更关乎未来。当清香飘过五载春秋,当品质历经六地淬炼,汾酒依然以最初的匠心,酿造着这个时代最美的芬芳。

    本版文字:刘妍
    本版图片:卫波 部分来源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