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红旗剧团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9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咚咚咚,锵锵锵!激越高亢、炽热奔放的上党落子乐声,划破午后的高温,回荡在长治市潞城区史回镇马池沟村的上空。热浪滚滚,流过每条沟壑、每片树叶、每张脸庞,最终将所有的能量与热情,都汇聚在村中央的舞台上下。
  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端坐于朝堂之上的黑脸包公粗犷豪放地唱道:“清早起,堂鼓响,王朝马汉站两厢,八十岁老翁来告状,状告洛阳贼赵王……”台下,从十里八乡赶来的老乡们正沉浸在上党落子传统戏《司马庄》紧张起伏的剧情中。舞台投下的巨大阴凉容纳不下挤攘的人群,一些人撑伞站在了阴凉之外。尽管这出戏他们很多人已看过很多遍,但依然全神贯注,不时悄声道:“红旗剧团的戏就是好。”“是,是,唱得好!唱得好!”他们口中的红旗剧团就是潞城红旗落子剧团。
  落子,当地人称“闹子”“闹戏”,是流传于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六年潞城潞河村创办了第一个落子戏班“合意班”后,各个落子班社如雨后春笋般在潞城蓬勃发展,至民国初年,潞城群众自娱自乐的落子戏班达70余个。1955年,这一地方剧种被正式定名为“上党落子”。
  正因为潞城人爱戏痴戏,抗日战争时期,潞城党组织通过落子戏表演开展抗日救国文化宣传和对敌斗争,涌现出了一大批业务水平高超、思想进步的落子剧团。成立于1945年3月的潞城三区联合剧团就是其中之一,演出剧目以反映解放区人民新生活、宣传抗日斗争为主。这些落子戏不仅丰富了人们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更点亮了人们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坚定了驱逐日寇保家卫国的决心。
  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1950年5月,潞城三区联合剧团上调县里,更名为潞城县民众剧团。此时,李晚喜正担任另一个著名剧团——大众剧团的团长。该团成立于1944年,前身为师生剧团,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潞城文艺宣传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们既曾奔赴上党战役前线,抬担架、送弹药、开展战地宣传;也曾以三天急行军的速度赶赴豫北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县里决定由这位大众剧团团长李晚喜兼任民众剧团团长。李晚喜不仅是潞城知名的落子戏演员,更是一位进步人士,早在1940年抗日斗争最艰苦时期,他就在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下,组织部分上党落子艺人开展对敌文化宣传斗争。
  到1954年,民众剧团已成长为上党地区颇有声誉的剧团之一;同年,大众剧团上调专区,一大批优秀演员随之离开,民众剧团成为潞城戏剧界的“独苗”。为进一步建设好剧团,县领导亲自参与,从社会上请来名演员郝聘芝,从长治专署要回了几位主要演员,还专门聘请文化教员教授文化知识,并调整了剧团领导班子。经此精心培养和大力改革,民众剧团不负众望,成绩斐然。
  然而,时光流逝,因长治县与潞城县合并为潞安县,民众剧团更名为潞安县人民剧团二团。1958年,因新的行政区划,潞安县并入长治市,剧团随之更名为长治市红旗剧团,“红旗剧团”的称谓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年,红旗剧团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他们带着现代戏《钢铁民兵》和传统戏《十二寡妇征西》,从长治出发,经太原、阳泉、天津一路演到北京,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在京期间,剧团受到有关领导接见,出席了北京市文联举办的欢迎茶话会,参加了京剧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等的演出招待会,并在西单、长安、民主等剧场公演50余场。那一年,长治市红旗剧团的上党落子乐音萦绕在首都上空,让无数上党游子热泪盈眶。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1961年,因市县分设,离乡七载的长治市红旗剧团108名演职员重返故土,剧团更名为潞城县红旗剧团。尽管此时台柱子郝聘芝已上调任职,但剧团发展依然保持着阵容强、名声大、人员多的良好形势,为此还分成了两个演出班,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大红旗”和“小红旗”。
  然而,辉煌并未持续多久。此后几年,由于人员变动、人才流失及其他客观因素,剧团陷入了长达近十年的沉寂,名声与阵容不复当年,观众戏迷也逐渐流失。
  面对低谷,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剧团并未消沉。全体演职人员秉承红旗精神,刻苦练功,钻研技艺;既改旧戏、排新戏,多方探索,又请老师、育人才,四处求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剧团的表演艺术有了新起色。
  1979年,排演的现代小戏《探亲》《见面》在晋东南地区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中,荣获编剧、导演、演员一二等奖。
  1980年,改编的传统戏《搜杜府》参加晋东南地区“质量戏”巡回观摩演出,一举夺得剧本、导演、演员和舞美四个一等奖。
  红旗剧团,再次名扬上党。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民群众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传统戏曲表演遭受巨大冲击,上党落子概莫能外,演出市场严重萎缩,红旗剧团再度陷入困境。
  放弃,还是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红旗人直面困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编演了一大批广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大型现代戏《大路通天》、古装戏《唐宫悦》分别荣获山西省第七届、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2015年,在潞城市委市政府(今潞城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红旗剧团开始实施送戏下乡活动,平均每年送戏达300余场,让潞城人民在家门口就能听到他们念念不忘的上党落子乐音。
  呼啦啦,微风吹来,舞台顶部的几面红旗在艳阳下舒展开最鲜艳的红。80年征途漫漫、80年风雨沧桑,一路走来,红旗剧团几易其名、几经变迁,它的每一个脚印都深深地烙进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进步。但无论名称、阵容如何变迁,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红旗漫卷,乐音飞扬。烈日并未消减演员们的表演激情。台上,王朝马汉威严肃立铡刀两侧,忠仆张勇迈着颤巍巍的步伐控诉着赵王的恶行;台下,一张张或饱经风霜、或年轻稚嫩的脸随着戏中人的悲喜时而蹙眉时而开怀。没有伞的人们,坐在广场边树荫下,远远地听着看着。微风掠过,揩去人们身上的颗颗汗珠。可台上包裹在厚厚戏服中的演员们,汗水已打湿了几层衣衫?
  红旗剧团团长王志民却说:“冬冷夏热对我们来说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只要看到台下的观众,以及人群中越来越年轻的脸庞,我们就看到了希望与动力。”

李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