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位于山西中部,距离太原不足一百公里,有双林寺、镇国寺、平遥古城等历史名胜景点。其中,平遥古城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平遥县的文化名片。出于对古文化的热爱与崇敬,我选择了去平遥古城,探寻历史真谛,感知这座古城的文化魅力。
旭日初升,平遥古城如一条巨龙,盘踞在晋中平原。站在古城墙上,近距离感知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与现在,那浑厚的城墙与沧桑的城楼,深深震撼了我。这座饱经风雨的古城,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洗礼,才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成为代表中国县域古城的典范?
当我走上宽阔的城墙,俯瞰古城内古色古香的建筑,不禁陷入了沉思,一股真切而厚重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知道,正是一代代人用心血和汗水去保护、正是一代代人的精心传承,才成就了这座古城。
我仿佛看到了它历史的层叠:始于西周宣王时期的原始规划;历经大明洪武年间在旧墙垣基础上的重筑扩修,以及此次对墙体的全面包砖;后又经过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朝持续的补修、城楼更新与设施扩充,至清康熙年间,皇帝西巡路经平遥,更是增建了四面大城楼,再次扩建了城池。正是因为历代人如此的呵护与付出,平遥古城才有了今天的壮美形象。
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高约12米,整个城池布局巧妙、寓意深远:城内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宛若龟背上的寿纹,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图形,寄托着长生不老、固若金汤的愿景。街道、商铺、市楼均保留着明清形制。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方位周正;道路横竖交织,排列有序。设计精巧的市楼点缀在古城中央,明清街则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
古城的建筑布局更是堪称一绝,处处体现着传统的对称与和谐: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
走进古城的大街小巷,古人精心构筑的建筑群令人沉醉。平遥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地标,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一座活的丰碑。它独特的文化血脉滋养了古今的人们,其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建筑艺术与县城文明。
平遥的财商文化尤为浓郁,与银行业有关的建筑格外雄伟。史料记载,19世纪至20世纪初,平遥是中国金融业的中心。明清时期全国51家票号,平遥独占22家,其中,日升昌票号最为著名。它成立于清道光三年,由平遥西达蒲村富商李大全出资、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创办,其总号设在平遥西大街,开创了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一度成为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其创立的“东掌制”模式,亦是现代企业股份制的雏形。
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晋商文化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这既是强劲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源于厚重的历史积淀。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重建,至今仍保存着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
清虚观是古城内最大的道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改为清虚观,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宫”,清代时复称清虚观,现为平遥县博物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图腾崇拜文化,“南朱雀,北玄武”便是其具体表现之一。“玄武”即龙龟。平遥古城的建造,遵循“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的古训,取龟“吉祥长寿”之意,实则是一座精心设计的“龙龟”之城。
在此城中,可寻见清晰的“玄武”之象:南门(迎薰门)为龟首,面朝中都河;门外原有水井两眼,恰似龟之双目。北门(拱极门)为龟尾,此处地势为全城最低,城内积水皆经此流出。东西共四座瓮城,两两相对,犹如龟之四足,其中,上东门(太和门)、上西门(永定门)、下西门(凤仪门)的外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足前伸;唯下东门(亲翰门)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相传,此为古人恐神龟遁走,特将其左后腿拉直,以绳缆拴于城东的麓台塔上。龟在民间信仰中乃灵物,象征长寿永久。将城附会为龟形,正寄托了此般吉祥寓意。
古城内还有丰富的文化表演:县衙升堂重现古代审案场景,引得观众阵阵喝彩;镖局走镖,武师们身手矫健,刀光剑影间,令人恍若置身于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些表演不仅娱乐游客,更生动地传播了平遥的历史文化。
行走已久,腹中饥饿,品尝完平遥牛肉、平遥碗托、莜面栲栳栳、刀削面等美食,已是夕阳西下了。离开平遥古城,回首远望,古城在夕阳余晖中更显苍劲古朴。我心中有些依依不舍,暗忖他日必当重游,再细细品味这千年古城韵味,感受“玄武”的风采,领略“龙龟”的精神。
平遥之行,如饮醇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
王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