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烟火温情暖古城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6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祁县城区古城社区治理模式观察

  • 祁县昭馀古城一隅。

  • “窗帘行动”定期上门为老年人体检、测血压、测血糖、送温暖。

  • 古城社区老年大学精心承办古城党员“政治生日会”。

  • 古城社区的议事协商平台体现了谦和礼让、和谐共处的基层治理智慧。

  • 古城社区志愿者刘嘉和陪伴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游戏。

  •   7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由山西省红十字会推报的晋中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祁县城区古城社区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社区治理正在从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升级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祁县城区古城社区成立于2003年10月,下辖35个小区及古城街巷,这里既有世代居住的街坊,也散落着上世纪70、80年代的早期单位楼以及90年代破产改制企业的老旧小区、单位半托管的居民楼,还有近年新建的住宅小区。老房子多、老旧小区多、困境人群多,成为古城社区业态多样背后的治理难点。
      近年来,该社区依托昭馀古城千年历史文脉,融合晋商精神、民俗传承与市井文化基因,构建起建设有深度、服务有温度、辐射有广度的“三有阵地”。以“党建红”点亮“志愿红”,“两堂八坊”激活细胞,“品牌辐射”赋能全域,在多维创新基础上勾勒出基层治理的立体图景,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民生保障同频共振,让千年古城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使社区“小阵地”发挥出基层治理“大能量”。

    早看窗帘晚看灯,“窗帘行动”构筑起“空巢”老人生活里最靠谱的“靠山”

      9月的晨曦刚漫过屋檐,凉意已悄悄缠上古城的青砖灰瓦。祁县古城城隍庙街的四合院里,“窗帘行动”“救在古城”志愿者郭玉良的身影已经活跃在晨光里。6时起床,扫净院角的落叶,给阶前的花草浇上晨露,再打一套舒展的八段锦,时针正好指向7时,他准时出门,脚步熟稔地拐进隔壁巷弄——那里住着83岁的岳占香,一场关于窗帘的温暖约定,正等着他赴约。
      作为古城社区的古城管家,郭玉良是“窗帘行动”里最贴心的一环。自从加入“救在古城”志愿服务队,他和网格员组成“二对一”搭档,就近结对了独居的岳占香老太太。这约定说起来简单,“早看窗帘晚看灯”。可藏在细节里的牵挂,却比时钟更准时。
      早年经历两次婚姻,中年丧夫,5个子女里2个先她而去,剩下的3个虽孝顺,却都远在外地。可岳占香从没把日子过成苦情戏,还没走到门口,笑声已飘出来。掀开门上的竹帘,只见老太太手里捏着片简易剃须刀片,给街坊张婶修剪头发。刀片在发间灵活游走,鬓角修得整整齐齐,不过半小时,张婶对着小镜子直乐:“还是香子手艺地道!理发店的剪刀哪有这熨帖劲儿。”
      凭着一双巧手和热心肠,岳占香在巷子里收获了好人缘——谁家缝补缺个人手,她端着针线筐上门;哪家孩子没人看,她搬个小板凳守在门口,左邻右舍的热乎气,早把晚年填得满满当当。
      郭玉良懂这份要强背后的不易。除了每日查看窗帘,他总记着给老人代买些油盐酱醋,闲时搬个板凳陪她唠唠巷里的新鲜事。月底一到,他准时联系社区医生上门体检,又约着爱心理发店的师傅来给老人修剪头发。被“窗帘行动”暖着的岳占香,也把这份热乎气传了下去:帮邻居剪剪头发,给年轻人看看孩子。古城的晨光里,细碎的温暖织成了网,像层薄薄的金纱,把“温暖的约定”照得透亮。
      晚上9时30分,夜色早已笼罩街巷,古城管家王果林却披上外套出了门。对他来说,这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每天雷打不动的“牵挂”——只需出门左拐,就能到金莲老人家,瞧瞧她家中的两位老人是否已关好灯、安稳躺下。
      金莲老人八旬高龄,儿女常年在外地打拼,家里还有位行动不便的老伴需要她照顾,日子总绕着细碎的难。而王果林就成了老两口生活里最靠谱的“靠山”:清晨见面时,陪老人唠几句家常解闷;老人要买面、扛油,只需隔着院墙喊一声,他转眼就会把东西送进门;就连老伴换了新药,金莲老人都会第一时间把用法用量告诉王果林——不是多事,是怕自己年纪大记不清,有他在,心里就多了层踏实的提醒。
      那盏每晚被王果林记挂着的灯,亮的是寻常夜色里的微光,暖的却是“空巢”老人心里最软的角落,让冷清的屋子,成了满是烟火气的“暖巢”。
      据了解,省红十字会今年联合10家单位在全省开展“博爱在晋·窗帘行动”关爱特需老人志愿服务试点工作,古城社区是首批试点的34个社区之一。今年以来,古城社区以“窗帘行动”巡查服务为基础,形成“老人帮助老人、邻居关护邻居”的和谐氛围,为社区“独居”“空巢”等特需老人提供人道救助、救护培训、探访关爱和健康管理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务,实现了解心声、排除忧虑、解决困难的帮扶目标。

    古有六尺巷,今有共享墙,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擦亮社区法治底色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祁事好商量”古城社区分平台“古城议事坊”内,古城管家穆瑞东和王果林代表锻压厂宿舍的全体居民为“古城议事坊”送来了锦旗。
      2024年3月,新建的银河一号小区开工在即,相邻的锻压厂宿舍居民阻拦工程开工,并发生口角。起因是银河一号小区抬高地基1米多,并在靠墙处规划了绿化带草坪,导致锻压厂宿舍围墙存在渗水及墙体渗漏的安全隐患。穆瑞东、王果林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情况。在充分了解居民诉求的情况后,“古城议事坊”内,祁县城区包社区的张新宇同志邀请政协委员、综治中心负责人、古城管家和银河一号工程方,面对面沟通协商,经过几轮协商后,达成共识。由工程方出资新建共享墙,并做好绿化带和围墙间的防水设施。古城管家做好老旧围墙附近临时搭建窝棚的拆除工作,并保证施工期间的安全及居民舆情问题。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工程细节后,古城管家代表全体业主和工程方顺利签约,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旧围墙拆除,新围墙建成。
      穆瑞东高兴地说:“古有六尺巷,今有共享墙,事情就得商量着办,办得和谐又合适。”
      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头戴蓝色帽子,身着蓝色马甲的古城管家。这是古城社区挖掘居民骨干、聘用古城管家、发挥熟人优势、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之一。
      “古城议事坊”依托“祁事好商量”议事协商平台,构筑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营造“有事您说话”“有事大家知”“有事好商量”“有事大家办”“横到边纵到底”的议事协商氛围,体现了谦和礼让、和谐共处的基层治理智慧。
      近年来,古城社区积极探索“社区调解室+老党员调解员+专业调解”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推动辖区矛盾排查化解关口前移,确保“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擦亮社区法治底色。

    依托“家门口的课堂”,为老年人搭建起“社交圈”“朋友圈”“生活圈”

      2025年,古城社区将老年舞蹈队、合唱团整合升级,依托社区场所优势倾力打造老年大学,特聘古城管家张丽华担任校长,定期开设各类课程,让银发族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作为古城社区的老住户,张丽华在社区支持下,牵头聚拢老姐妹,一步步建起合唱队、舞蹈队、模特队。每当她和姐妹们在台上绽放光彩,老伴总在幕后默默忙碌:搬音响、调设备,举着相机定格每一个鲜活瞬间。
      带着“需求导向、多元赋能、文化浸润”的初心,老年大学从课程体系、空间改造到服务模式全面升级。张丽华联动多方资源为银龄生活精准“加料”:培养骨干老师,拉起一支“老友师资库”;邀请专家开讲健康、法律公开课,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课前设点,免费测血压、中医问诊。
      今年7月1日,在古城“党员政治生日会”上,老年大学自编自演的《要彩礼》《反邪教》《扫黄打非进古城》等原创节目登台亮相,用接地气的表演折射社区变迁、回应社会议题。
      如今的古城老年大学,不只是“家门口的课堂”,更成为老年人的“社交圈”“朋友圈”“生活圈”,让“老有所学”成为古城文化传承的新注脚、“老有所乐”成为社区治理的温暖底色。

    古城“活史书”,把岁月酿成了酒,故事里文脉绵延

      昭馀古城的老街小巷里,游人常能遇见一位满头银发,身着蓝色“古城管家”马甲的老人,见人便笑眯眯地招手,一口地道的祁县方言里,藏着说不尽的古城往事。他就是84岁的“古城星推官”——许永义。
      许老的讲解,从不是简单的导游解说。例如在对渠家大院五进穿堂的讲解中,他会捻着胡须融入那些掌柜的创业传奇:谁曾推着独轮车走西口,用半块干粮换得第一个商机;谁在票号里凭着一个“信”字,调拨千里之外的银两。说至渠本翘的保矿运动,他的声音会陡然洪亮,仿佛又看见当年这位乡贤振臂一呼,晋商入股集资,打破“白银困局”,硬生生从洋人手里夺回矿产主权。
      转到小东街,他会指着斑驳墙面某处不起眼的凹洞驻足:“这可不是磕碰的,是解放祁县那年,日本鬼子飞机扫射留下的。”指尖抚过砖面的粗糙,他语气轻了下来,“可你瞧,这城没垮,人也没垮”。
      聊起祁县中学的文庙与状元桥,许老的眼里会泛起柔光。他数着校名更迭的年份,讲哪位学子从这里走出,成了国家的栋梁;哪位老师拖着病体备课,硬是让穷孩子也能念上书。“状元桥的石栏杆,被一代代学生摸得发亮,那可不是摸来的福气,是读书人的一股子劲。”
      走到财神庙旧址,他忽然笑出声:“别看现在静悄悄的,60年前这里比过年还热闹!”说罢便比划起当年的盛况:“戏台子搭在院里,1毛钱一张票,大人踩着砖头看,小孩骑在爹肩头,台上演的《打金枝》,台下嗑瓜子的、喝彩的,声浪能掀翻屋顶。有回戏散了,我捡着半串糖葫芦,甜了好几天呢!”
      讲大德兴饭庄,他不讲菜谱,专讲那位为左权将军报仇的厨师和店小二:“抡得起菜刀,也拿得起枪杆,这股子血性,咱祁县人从不缺。”话锋一转,又说起心意拳的传承:“你以为老拳师只懂拳脚?错喽,他们教徒弟先教‘守规矩、明是非’,一拳一脚里都是做人的道理。”
      在许老的故事里,城砖会说话,老墙有记忆。他讲的不只是深宅老院的年岁,更是一代代人刻在骨子里的精气神——是晋商的诚信坚韧、是保家卫国的热血刚烈、是尊师重教的文脉绵延、是寻常日子里的烟火温情。
      深挖昭馀古城文化内涵,将志愿服务与非遗保护、历史传承深度融合,让千年古城文化在志愿服务中焕发新生。
      今年暑假,“古城小小星推官”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走进古城,许老摸着一个个“小脑袋”说:“拿好这根接力棒,讲好古城故事。”

    青砖灰瓦间的故乡,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时空接续、源远流长

      2025年暑期,古城社区推出的首届大学生志愿者“古城创客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发“童伴坊”课件、设计“童伴坊”夏令营研学路线,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智慧与创新动能。
      来自山西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刘嘉和是土生土长的祁县人,谈起志愿活动经历,他这样表述自己的感受:
      “青砖灰瓦间的漆红,在夏日阳光里泛着温润的光。当我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古城社区,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忽然有了更鲜活的注脚。社区办公室墙上挂着新照片,‘古城云集’板块里,‘自治、德治、法治’等场景一一呈现。看着‘共建、共治、共享’区域里大家携手开展活动的画面,想起在‘童伴坊’夏令营的日子,孩子们入户走访、小小网格员角色体验的场景,都让我对‘守护古城’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这是一场众人参与、跨越代际的美好接力。
      “二十八天的实践像一场慢镜头电影。我们跟着孩子在古城墙下学唱晋商歌谣,小贩稳健的步子让地砖更加光滑,驼铃般的吆喝声与歌声叠在一起。听白发苍苍的老人讲渠家‘以德兴商’的老话时,阳光穿过他书房的雕花木窗,在《渠氏家训》的线装书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我以前总想:‘相机能留住影子吗?’现在,我看着古城的地图对自己说,这上面的每道门,都住着我们的故事。暮色漫过城墙时,‘童伴坊’的孩子们正在古城中奔跑,他们的笑声撞在砖雕斗拱上,惊起的飞鸟掠过月洞门,把影子投在‘源远流长’的石刻上,像是给时光盖上了一枚鲜活的邮戳。”
      作为古城社区党委书记,郭凤玲对社区治理有着深刻的感悟,她说:“古城的居民结构与街区形态,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地方发展史。在古城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党建红’+‘志愿红’成为核心亮点,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古城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也有历史遗留的治理短板,而‘社工+红十字志愿服务’既是居民所需,更是治理所需。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与红十字会的合作,持续引进和设计小而美、精而简的特色项目,为新时代社区治理书写更鲜活、更温暖的‘古城答卷’。”

    本报记者贾力军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