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
过紧日子会影响民生吗?当然不会。更确切地说,过紧日子是对“三公”经费能省则省、节用裕民,是用“紧日子”托起民生“好日子”。无端将过紧日子与改善民生对立,不仅站不住脚,而且是错误的。事实上,党政机关“紧日子”换来群众“好日子”的事例不胜枚举。
过紧日子,是为国为民的长久之计,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经过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过紧日子的要求更加深入人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特别是党中央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出修订,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部署作出,重在落实。《条例》出台以来,各地“三公”经费支出持续压减,有效遏制了舌尖上的浪费等作风突出问题。《条例》修订第一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安排减少5%,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分别增长6.1%和5.9%。事实胜于雄辩,一增一减之间,用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得民生改善的“好日子”,民心更顺了,社会更稳了。
正确理解,方能准确落实。要深刻认识到:过紧日子是通过压减不必要支出、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资金投入到保障民生和发展经济上。不能捂着钱不花、更不能因此就放着事不干,要该花的钱一分也不少花、确保用在刀刃上,该干的事一件也不少干、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同时要清醒看到,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个别单位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一些党员干部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仍然屡禁不止。要从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政治高度,真正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遏制和根治铺张浪费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事实证明,过紧日子不仅不会影响工作开展,而且是暖民心、顺民意之举,不会也不该因此而影响工作状态,成为不作为、少作为的理由和托词,更不可因此就片面追求减少开支、一味压减开支,让保障民生和发展经济的投入也缩水,导致机关的“紧日子”成了百姓的“苦日子”,影响抢抓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这与过紧日子的要求背道而驰,本质上也是一种懒政。
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条例》的修订,既是强化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也是重视党政机关及广大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一项项、一条条都是硬杠杠,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抓改革、促发展、干实事上,满怀“为民心”、做好“利民事”。
徐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