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土地到杏花村:汾酒的“粮心”与“粮策”
日期:09-25
“黑土地”上的汾酒高粱基地打卡点。
绿色,成为汾酒原粮基地关键词。
农民丰收的喜悦。
秋日的吉林梨树县,黑土地辽阔无垠,成熟的高粱穗泛起层层红浪。9月16日至17日,2025“走进汾酒第一车间”活动在这片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稀有黑土地上如期举行。农业专家、地理学者、酒业研究者与媒体代表跨越山河,于田野间展开沉浸式的对话,深入解读一粒高粱如何成就一杯清香美酒,并从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的高度,探寻汾酒作为民族品牌的深远布局与产业初心。
北纬43°黄金黑土,孕育清香本味
“这里紧邻东辽河,自然降雨就完全能满足高粱生长,几乎不需要人工灌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站在梨树县的高粱地里说道。这片位于北纬43°“黄金种植带”的黑土地,是世界稀有的黑土核心区,数万年前曾是广袤的湖泊与沼泽,经过地质变迁与气候更迭,最终沉积为厚度30—100厘米的黑土层。
汾酒选择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十万余亩绿色高粱基地,看中的正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张百平进一步解释:“梨树县属半湿润区,雨热高度同季,年降水约600毫米,其中七成以上集中于六月到九月,这种水热配置极为契合高粱的全生育期。”加上黑土土壤的透水性好、有机质含量高,这里产出的高粱颗粒饱满、淀粉含量稳定,被誉为“我国最顶级的高粱”。
为充分发挥这片黑土的价值,汾酒与吉林省农科院联合选育了专门为东北黑土量身打造的高粱品种“汾酒9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介绍:“粳高粱直链淀粉含量高,破碎后更易发酵,壳薄粒大的特点,正好契合清香型白酒的酿造需求。”从山西的“晋粱12号”到吉林的“汾酒9号”,汾酒在全国140余万亩原粮基地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育品种”,每一粒种子都经过科学测算与风土匹配,为清香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因基础。
全链品控夯实根基,滋养美酒灵魂
好酒源于好粮,好粮离不开沃土与科学栽培。近年来,汾酒积极推广黑土地保护的标杆技术——“梨树模式”,通过“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的方式,使秸秆如一层“被子”般覆盖在黑土之上,有效减轻风蚀与水蚀,促进秸秆自然腐熟,持续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守护黑土的天然肥力。
“我们选育高粱,不仅关注产量,更注重淀粉含量、单宁比例等内在品质指标。”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英指出。汾酒已构建贯穿“从种到收、从储到用”的全链条品控体系,涵盖选址种植、品种优选、规范管理、数据追溯与仓储运输每一环节。基地中布设的气象站与土壤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信息,将黑土保护、作物生长与品质管控紧密关联,实现数据驱动的精细化农业管理。
通过推行“土地一备案+五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汾酒不仅保障了原粮的高品质与稳定性,推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规范化,也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更可持续的种植收益,真正实现了从“种得好”向“卖得好”“收益好”的全面升级。
一粒“粮心”播种,收获万千振兴
五年来,“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已从单纯的质量溯源活动,发展成为连接企业与农户、品牌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活动足迹遍及山西沁县、汾阳,甘肃山丹、河北张北等绿色原粮基地,让参与者得以亲手触摸原粮的温度,亲眼见证不同风土的特色。
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高度评价汾酒绿色原粮基地,认为其构成了汾酒强大的品质护城河与品牌竞争力,用“最大规模”“最佳成果”和“稀缺资源”等几个关键词概括汾酒第一车间的多年实践。知酒传媒创始人向宁则从消费信任与传播视角指出:“从消费者角度看,‘一方水土出一方好粮’,而东北的黑土地正适合种高粱。汾酒正从源头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结。”
通过布局遍布北方的原粮基地,汾酒不仅推动了高粱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带动多地农户增收,赋能乡村振兴,也从企业侧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正如糖酒快讯总编辑李森所言:“消费者想要的不是口号,是看得见的土地、摸得着的良心。”汾酒以“粮心”践行品质承诺,以“粮策”响应宏观战略,在产业链前端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体现出民族品牌在时代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
文字:薛琳
图片:卫波 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