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
国家高度重视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近两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及。2024年3月,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在此次热议中,何为预制菜、商家使用预制菜该不该告知消费者、预制菜中的添加剂使用如何监管等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不难看出,消费者与商家对于预制菜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事实上,“预制”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食品加工方式,在提高餐饮企业特别是快餐企业运行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大多数消费者是清楚的。消费者反对的并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对信息不透明心中没底,对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和价格,却只是将预制食品微波炉加热,难以接受。
把产业热度转化为消费体验,关键在于架起信任之桥。标准层面,需加快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预制菜进行更为明晰的概念界定。同时明确添加剂使用、营养成分标识等,为行业划红线;企业层面,应“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用“看得见”的生产打消“看不见”的焦虑,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给消费者;消费者层面,要理性看待预制菜,学会读标签、看认证、选品牌。
相关业内专家指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只有当监管、行业、企业协同发力,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安全、便捷、健康”的菜肴。
撰稿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