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立足旱作农业大省优势 培育本土化特优产业体系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11版:学习周刊·践悟       上一篇    下一篇

韩云伟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5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山西应立足旱作农业大省优势,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创新经营模式,培育本土化特优产业体系。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山西农业以旱作为主,应锚定特色农业产品,构建本土农业产业综合体系;瞄准绿色生产目标,推动农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实现旱作农业全方位精准化,从而激活山西旱作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创新经营模式,培育本土化特优产业体系。
  锚定特色农业产品,构建本土农业产业综合体系。立足山西五区特色农产格局(“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借鉴贵州梯田农旅融合生产模式(稻米—土禽—刺梨—鲜花—康养),聚焦“特”“优”农业建设与非遗传承协同驱动,升级精深加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本土文旅康养项目,构建特色鲜明、业态深度融合的乡村农业产业综合体。一是精准定位特色农业。开展农业资源禀赋调查评估,重点分析水源条件、土壤特性、气候适配性、市场潜力及技术风险等要素,甄选出区域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策”“一乡一品”原则优化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专业化生产集群形成。坚持品质优先战略,通过原产地认证与文化赋能二维支撑,打造“人无我有、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特色农产品体系,实现从生产优势到品牌价值的转化。二是聚焦优质品种选育。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性状评价,重点考察抗逆性、产量潜力、品质稳定性及市场适配性等重点指标,筛选区域竞争优势良种。联合科研院所建立联合育种平台,结合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小米、杂粮等优势作物进行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加速抗旱抗伏等性状改良,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晋南、晋北等不同自然区建立监测网点,评估作物品种与旱作农业环境的匹配度,推进从资源禀赋到产业优势升级。三是深化三产融合发展。依托乡村公路“提升工程”和旅游公路“提质行动”,系统开发特色农业多元价值:以绿色生产为基础,整合科教研学、农事体验、生态休闲等功能模块,打造生产—加工—服务全链条的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公路沿线产业带,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串联种植基地、加工区和文旅节点,形成路衍经济新业态。构建“农产+科教+游娱”的融合发展模式,将传统农业生产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构建从单一产出到多元发展的融合增值体系。
  瞄准绿色生产目标,推动农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立足山西的资源禀赋特征,借鉴浙江仙居“杨梅—茶树—仙居鸡—土蜂”空间分层利用和生物共生的种养复合系统,构建本土化的山地农林牧多层次绿色农业经营模式,果畜粮品质、产量与农业生产环境同步提升,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严格遵循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准体系,重点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生产技术。通过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控相结合,构建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逐步实现农药零投入目标。推进养殖业升级,建设高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完善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形成“种植—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绿色农业循环模式。二是秉持保护性耕作理念。严格遵循土壤保育原则,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轮作休耕与绿肥种植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土壤养分平衡生产技术体系,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将梯田、鱼鳞坑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覆盖、间作、等高种植农艺措施相结合,完善农田生态防护设施,形成“用地—养地—护地”协同发展的可持续耕作制度。大力推广“增施保水剂+”“探墒沟播+”等有机旱作集成设施,持续建设高标准山地旱田,主攻小麦、玉米及杂粮的单产和品质提升,持续打造“有机旱作·晋品”品牌。三是坚守科技引领品质理念。建立动态产业技术清单,重点突破旱作种源保护、智能节水装备等技术,集成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及生物降解地膜等节水技术体系。构建产学研用协同体系,整合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与新型职业农民资源,开展农户技术培训与示范田建设,形成“需求识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闭环。完善从种苗选育到精深加工的有机旱作标准体系,借助“三晋好粮油”等本土品牌的标准化生产、品质认证与文化赋能,推动特优农产向高附加值转型。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实现旱作农业全方位精准化。立足山西自然条件,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借鉴安徽中联智慧农业“天—空—地—人—农机”五位一体的数字化农业,通过多环节和多决策点的标准化模型进行精准管理。一是构建农业监测网点。部署多波段无人机及高精度多光谱成像田间传感器组成的物联网,实现全省农区实时数据采集。开发山西数字农业平台,整合水热、土壤与作物生长数据,建立黄土高原特色作物模型,准确模拟生物个体水肥动态需求。同步配置气象大数据模块,实时预警干旱、霜冻、病虫害等灾害,为布局精准农业提供数据支持。二是研究农业模拟技术。构建碳氮等元素循环与动态模块,量化旱地作物配置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温室气体排放过程的影响;构建旱地水分运移规律及灌溉效率模块,实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过程的高效模拟与旱季灌溉精准调控。开展旱地监测温湿度、土壤养分等大数据耦合分析,评估不同农业经营模式下元素循环利用能效,为优化生产管理提供宏观量化决策依据。三是实现产需平衡智慧农业。整合气象、农产品流通及价格波动等数据,通过机器算法预测供需变化。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产品溯源系统,增强消费信任并精准匹配市场客户。开发智能决策系统,为农户提供动态调整生产规模、品种选择及上市时机的数据支持,形成山西旱作农业“生产—市场—反馈”的闭环优化机制。(作者单位:太原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