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翔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的协同发展要以绣花功夫深化服务融合,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更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是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国家发展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以下简称“三教”)的协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深度、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三教”工作要让人人享有公平学习机会、优质教育资源及终身配套服务变为现实,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更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构建高效能资源共享机制,激活终身教育新动能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是教育人民属性的重要体现。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打通资源壁垒、盘活存量资产,构建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联动、信息共享的协同平台。构建这一机制,要打好一套精准施策的“组合拳”。
要强化顶层设计。应科学制定终身教育发展规划,帮助更多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受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的终身教育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管理体制、评价标准等,保障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合法权利,促进终身教育发展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
创新管理模式。学习型社会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城市、社区、单位和个人,落实到具体项目、工程、工作、活动中来。这就要求结合实际灵活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在实践中弘扬特色、创新发展。例如,太原市小店区一些社区主动与山西大学等高校对接,探索“校社共享”模式,在周末向社区居民开放部分体育场馆和图书馆,并联合开设“百姓课堂”,有效解决了社区活动场地不足和高校资源闲置的双重难题,形成富有活力的“15分钟学习圈”。
坚持需求导向。在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必须强化学习内容的选取,围绕个人兴趣爱好、工作生活需要等,运用科学方法挑选和确定学习内容,可以重点发挥山西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建立与高校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深度挖掘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平遥古城的古建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红色景区的金牌讲解员等专业人士纳入特聘师资库,开发具有浓郁“晋风晋韵”特色的课程。聚焦山西能源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针对性的“煤矿智能化操作”“大数据运维”等“新产业工人”数字技能提升课程模块,服务山西从“煤老大”向“能源革命排头兵”转型的战略大局。
创新一体化服务整合模式,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
学习型社会强调的是教育与学习的连续性和全面性,旨在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的教育与学习活动,使组织与个体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要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学习需求,提供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服务。
以项目化运作为抓手,打造“三教”融合的服务品牌。通过项目化运作,将力量拧成一股绳。例如,由卫健部门提供老年人体检与健康讲座,文旅部门组织生态康养地的文化体验活动,教育部门整合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等提供养生课程、音乐课程以及文化娱乐,形成“医、养、学、游”一体化的服务链条,使“三教”协同真正服务于山西康养产业发展。
以数字技术赋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生态。当今社会,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全面改变知识创造、获取、传播、验证、使用方式等,让身处不同环境的人都有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着力构建互动性、沉浸式、信息化的多元学习场景、考核评价场景和管理服务场景,为学习者提供更具沉浸感、互动感的学习体验。积极运用在线课堂、资源库、教育云、课程包、数字实验、在线考试评价等手段和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数字教育领域与数字社会其他领域间的协同,塑造形式多样、富有效率的数字教育新样态,畅通终身学习“立交桥”,努力构建不同地域、学科、时空、群体全覆盖的学习共同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
强化系统性制度保障,为“三教”协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的制度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保障。要在“三教”协同教育的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标准制定、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保障,引导更多人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投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中。
建立多元投入与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以效换资、以评促建”的绩效拨款模式,对社会效益显著的“三教”协同项目,在财政支持上予以倾斜,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投身山西终身教育事业。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山西实际的专业标准与激励办法,在薪酬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打通渠道,稳定和吸引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三教”协同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山西省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大专项研究课题“山西省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SXZSJY2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