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甜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高校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注重话语主体建设、打造优质话语内容、创新话语叙事表达、构建话语传播矩阵四个方面提升话语权。

  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是筑牢思想防线、守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必然要求,是贴近青年话语、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是创新育人模式、推进网络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是指在网络信息社会,高校立足网络空间传播规律与青年认知特点,通过优化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以及引领青年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与网络素养的教育实践过程。高校必须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注重话语主体建设、打造优质话语内容、创新话语叙事表达、构建话语传播矩阵四个方面提升话语权。
  注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建设,掌握话语主动。一是明确话语主体立场定位。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主体立场定位是确保教育方向正确、教育内容有效传播的核心前提。话语主体要自觉坚持守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政治立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立场、回应网络发展的时代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文化立场。二是提升话语主体引领能力。这既包括提升数智引领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促进技术驱动的思政教育效能升级,也包括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通过加强舆情研判、掌握网络话语技巧、设置网络议题等途径,及时化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巩固壮大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三是强化话语主体协同发力。要构建一支由党委统一领导的集行政管理、专任教师、专兼职辅导员、青年学生、网信后勤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思政教育“主力军”,并加强各主体间同向同行、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推动形成“人人都是育人主体、时时都有思政声音”的网络育人新生态。
  打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质内容,提升话语质量。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打造筑牢思想根基的理论性话语内容。要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二是强化价值引领,打造涵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性话语内容。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活起来,帮助青年学生在复杂网络世界和多元价值观冲击中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引导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三是关注成长赋能,打造回应学生关切的精准性话语内容。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分享成长困惑的“话语广场”。高校应精准捕捉学生网络碎片化表达背后隐藏着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现实问题的关切,可基于数智技术对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画像分析,实现教育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四是守护网络安全,构建清朗空间。要及时搭建起融合法律法规、网络伦理、公序良俗、校纪校规等内容的规则性话语体系,让学生明确网络空间的行为边界,筑牢网络安全防护线。
  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表达,增进话语认同。一是观照受众特点,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微观。通过小细节、小人物、小故事的日常微观叙事,不仅让宏大主题从抽象说教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体验,而且要适应互联网时代青年的认知规律和传播生态,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渗透力、认同度。二是善用语言艺术,从生硬说教转向情感共鸣。可借助引人入胜的话语修辞、循循善诱的故事讲授、贴近学生的网言网语等表达方式,让教育话语内容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这有助于打破网络圈层壁垒、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教育话语入耳入心。三是巧用数智技术,从单向灌输转向场景沉浸。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表达,绝非单个话语模态的单一发声,而是语言、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模态话语体系与数智技术的创新融合。要借助数字图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生活多维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主体意识、唤醒体验记忆、强化情感认同。
  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矩阵,增强话语效能。一是充分运用传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传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作为具有稳定受众基础的权威性传播载体,在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帮助师生辨别虚假信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要及时将校园门户网站、思政课专题网站、在线学习教育等平台资源统筹整合,最大程度提高网络思政话语声量。二是大力发展高校网络新媒体。高校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一方面推进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媒介与新媒体融合联动,另一方面依托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网络新媒体在传播模式、用户连接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现象级”思政IP、扩大思政话语覆盖面与影响力。例如,高校融媒体中心可在短视频平台打造“00后辅导员思政手账”的思政IP,以Z世代视角解构思政话语,用日常手账叙事激活学生情感共鸣,并借助短视频传播实现破圈效应。三是打造智能化传播平台。高校要在大数据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基础上构建一个多样化大体量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资源库,并以数智技术构建沉浸体验,以增强思政话语在数字网络空间的育人实效与话语权。(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山西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画像分析的高校精准思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YH20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