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做好城市工作⑤
王立忠
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安全高效的发展模式。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主要任务之一。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骨”,是城市安全和韧性的“底座”,事关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作为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是一项安全责任重、公共性高、涉及面广的民生工作。要树立系统观念,强化协作配合,坚持整体谋划、突出重点、急用先建,稳妥有序推进,确保资源配置更高效。要将老旧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与城市更新、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城中村改造、排水防涝、地下管网管廊建设等工作相结合。要加强数字化管理,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汇聚共享数据资源,逐步扩大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场景,形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备、业务健全的综合性城市生命线运行监测平台,确保长效安全。
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要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城市地标、推动建筑工程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但超高层建筑的成本和运行能耗都很高,在消防等方面安全问题突出,也会对周边建筑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安全是“好房子”建设的首要任务。要聚焦住宅工程质量,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明确管理重点,规范质量行为,提升住宅工程建设品质。更好统筹城市的空间、规模、功能结构,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使城市既美丽宜居,又安全韧性。
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极端灾害多发、危害性强,必须增强城市抵御洪水等多发自然灾害危机处置能力,建立全天候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通过防洪与内涝治理协同联动、防洪排涝工程一体化建设,提高防洪和内涝治理的效能、降低治理成本,系统性提高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要建立健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加快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改造,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坚持贯彻底线思维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思想保障。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联动格局。要开展城市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的专项治理,坚持精准治理、防微杜渐,抓早抓小。探索韧性治理方法,合理配置力量,持续推进平安社会建设事业。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联动协作,形成多部门联防联控的有效格局,确保每一项安全隐患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精准处置,形成防微杜渐、精细治理的良好局面。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路径,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精心谋划推进,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全方位提升城市韧性,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