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9版:学习周刊·要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兴毅

  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既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客观需要,更是推动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准确把握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的基本内涵,抓牢抓准山西特优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不断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升级,全力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山西实际的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乡村产业地域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健全、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全力打造特优农业产品品牌,加速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标准化市场体系水平,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着力增强我省农业供给保障力、科技支撑力、加工带动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产业链稳固与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建设步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我省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局面的必然选择。
  一是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节水灌溉技术、智慧农田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农田产能提升与农业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二是要提升农田水利设施质效,加快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衔接配套,构建从水源到田间的完整灌排体系,改善农田节水灌溉条件,提升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三是要改善丘陵山区农田作业通行条件,加快土地平整、田块归并整理等农田改造工作的进度,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拓展中大型农机装备应用空间。四是要推进交通、能源、物流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道路养护、运输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巩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优化电网布局,提高农村用电稳定供应能力;促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电信服务水平,扩大4G/5G网络覆盖面;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降低流通损耗。

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

  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农业效益的根本出路。面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要聚焦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弱项,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环节的精准化与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综合效益整体提升。
  一是要结合我省实际,加速有机旱作基地建设,深化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强化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应用。二是要推进种业振兴工程,聚焦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我省从种质资源大省向特色种业强省跨越。三是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普及应用,全面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四是要构建智慧农业体系,依托数字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等主要抓手,重点发展智慧种业、种植、畜牧、渔业及农机等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场景。五是要统筹整合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创新平台资源,围绕杂粮基因编辑、土壤改良、节水农业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升级

  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我省要紧紧围绕“土特产”这篇大文章,科学谋划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一方面,要立足区域特色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主导+多元协同”的产业体系,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找到错位发展优势,通过细分市场和差异化定位,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的“拳头产品”。
  一是要积极培优晋粮,在保障小麦、玉米等重要粮食品种生产基础上,抓好杂粮、豆类等作物生产,打造一批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和高粱、谷子产业强县。二是要着力做强晋肉,按照“稳定生猪、做优家禽、壮大牛羊”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提升肉蛋奶等畜产品供应能力。三是要全力提升晋果,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示范,发展一批水果轻简高效生产示范园。四是要做大做强晋菜,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改造提升老旧温室,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五是要繁荣振兴晋药,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建设一批标准化基地。六是要深入发展晋渔,加快发展现代设施渔业,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持续做大三文鱼、大闸蟹、虾等名优水产品和黄河鲤鱼、黄河鳖等特色水产品。

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是延伸产业链价值、提升综合效益的关键路径。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以现代工业的标准和服务业的人本理念,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的方式,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要创新业态模式。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农村电商、康养农业、非遗传承等新兴业态,全力实施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全面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融合产品。二是要强化主体培育。扶优培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区域头部企业,同步做优中小企业,构建生产协同、技术互补、要素共享梯度化的企业矩阵。三是要夯实载体建设。发挥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的优势,积极探索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大县,培育一批乡土经济活跃、乡土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一批“生产+加工+科技”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

打造特优农业品牌矩阵

  品牌建设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在当前农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加速品质革命、产业链重构、品牌价值重塑、机制创新协同,已经成为推动地域禀赋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实现“土字号”变身“金招牌”的关键一招。
  一要立足特优禀赋和有机旱作优势,培育以“有机旱作·晋品”为引领的全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持续提升晋字号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要做好主体推介,瞄准京津冀市场,以杂粮、肉类为重点,建设“中央厨房”,打造“华北粮仓”;瞄准长三角市场,以叶菜类、水果为重点,打造长三角地区北方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瞄准粤港澳市场,以“圳品”获证产品为重点,打造山西供深农产品基地。三要用好专业展会,利用好晋北肉类平台交易大会、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平台,推动我省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中高端市场。四要聚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鼓励企业通过社群营销、直播带货、平台合作等方式,全平台开展“有机旱作·晋品+山西农产品全系品牌”推广。

提升农产品物流体系水平

  农产品物流体系是农村经济有序流转的主要支撑和重要保障。优化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既是加速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重要任务,更是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的核心关键。
  一是要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升级。推进太原、大同、临汾等国家物流枢纽围绕农村物流分拨网络,利用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等物流模式,构建国家物流枢纽、市级城乡共配中心、县级农村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点五级城市配送与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二是要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围绕“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等特优农产品产地,加快构建以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运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的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冷链物流网络,推动在运城临猗、太原清徐等十个果蔬生产大县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系统提升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分级分拣、加工包装、仓储保鲜、市场集散等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农村物流数字化应用。强化农村物流信息基础设施配置,推动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实现农村物流信息化运作。加速智慧物流布局,推动农业智能化建设升级,加快RFID及条码技术的推广,实现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可溯。

构建农业标准化市场体系

  农业标准化市场体系是优化产销衔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关键,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整体上看,建设农业标准化市场体系,有助于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壁垒,通过统一质量分级、包装标识和交易规则,能够显著提升“晋字号”农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和溢价能力。特别是通过全链条的标准化生产与检测认证,能够切实提升“有机旱作·晋品”的品牌公信力和区域影响力。
  一是要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晋字标准”体系。制定优势农产品质量分级地方标准,重点围绕小杂粮、干鲜果等特色产品,形成涵盖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等全流程的技术规范。二是要强化对农产品的全周期管理。探索在太原、运城等核心批发市场设立标准化示范区,推行“达标合格证+追溯码”准入机制,实现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可溯。三是要加强区域间的标准衔接互认,强化与周边省份的产销对接和市场共建。支持特色农产品与欧盟、日韩质量标准的对标衔接,破除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拓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空间。四是要创新标准化市场运行机制,发展标准化服务组织,培育第三方品控机构,提供检测认证服务。五是要强化标准应用与价值转化,建立“标准+品牌+市场”联动机制,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方式提升产品溢价能力。(作者为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