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让希望的田野“出精品”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9月1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成就。餐桌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优质,优质农产品正日益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刚需”。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孕育出了万荣苹果、隰县玉露香梨、云州黄花、忻州杂粮等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让希望的田野“出精品”,打响了山西农业最闪亮的招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山西非煤矿产、农业、文旅康养、生态等资源比较丰富,具备一定的多元发展条件,勉励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出精品上下功夫。立足省情农情,依托资源禀赋,山西正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推动适度多元发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将“特”的优势转化为“优”的价值?关键在于树立精品意识——农产品不能止步于“有”,更要追求“精”。
  精品,必须立足高标准。大同黄花就是一个典型:当地制定覆盖全产业链的12项标准,推动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要紧盯产业发展需求,从农产品外观、风味、营养等方面细化标准,做到一个市场、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让每一颗红枣的甜度、每一粒小米的营养含量都稳定可控。我省素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但当前杂粮类产品尚缺乏权威标准,若能率先制定优质杂粮特别是专用品种质量标准,不仅将终结“无标可依”的局面,还可带动更多农产品实现“以标提质、以质取胜”。
  品牌,是农产品叫响市场的“通行证”。近年来,“皖美农品”“津农精品”“荆楚优品”“七彩云品”等省级农业品牌声名鹊起,我省认定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打造“有机旱作·晋品”品牌93个,省域品牌形象提升潜力较大。应聚焦“有机旱作”定位,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相结合,提升1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让更多精品农产品走出太行吕梁,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跃升。
  绿色,是农产品的价值底座。优质农产品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当下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与安全,“绿色”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备项。要坚持种养、加工、流通各环节绿色化生产,推广应用绿色有机标准,同时坚持全程质量可追溯,健全绿色优质农产品标识制度,为优质农产品“亮身份”。
  “好产品”也要会讲“好故事”。临县依托千年古枣树,讲活“黄河滩枣”故事,发展红枣全产业链,带动37万农民增收;陵川县松庙村借“睡眠小镇·康养松庙”的定位,激活古村资源,旅游旺季一房难求。要进一步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教育、文化等产业“跨界融合”,开发具有山西特色的“伴手礼”和文创农产品,实现从“原料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转变。
  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开发区中“钢铁丛林”的智能之光,也离不开田间地头“特优农业”的精致醇香。当山西的农产品以稳定优质的品质、深入人心的品牌和温暖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市场选择时,这片古老土地的农业现代化将焕发出全新光彩。

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