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文明进社区”活动掠影
2025年8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省生态环境厅、省妇女联合会的指导下,“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文明进社区”活动持续深入推进。活动紧紧围绕“纵深+普适”双主线实践体系,在全省11市范围内广泛动员志愿队伍力量,各项社区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取得了扎实成效,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社区和万千家庭中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寓教于乐 绿色互动趣味多
8月22日,大同市武定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80余名社区居民与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游园会”活动。
从8月起,大同市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热潮,通过“垃圾分类游园会”“探秘环保设施”及“旧物传情绿色家风”三场特色活动,构建起政府引导、公益助力、社区联动、居民参与的生态共建新格局,一系列创新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在社区居民心中生根发芽。
在当日的活动中,组织者设计了三大体验区:“垃圾分类飞行棋”区通过巨型棋盘游戏,让居民在掷骰答题中厘清常见误区;“主题投壶”区将贴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作为目标,要求居民先辨垃圾属性再投掷;“居家场景分类”区则模拟真实生活场景,针对湿纸巾、废旧电池等易混淆垃圾进行重点讲解。
活动中,居民李阿姨告诉记者:“以前总搞不清垃圾该往哪放,现在玩着游戏就记住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推动了居民“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观念转变。
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多方力量的协同助力。山西禾伴公益文化交流服务中心精心承办,大同市明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协办,各政府单位及社区大力支持,形成了有效的生态共建格局。大同市妇女联合会家儿部部长李文静说:“把环保理念种进每个家庭,就能‘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
从游园会的趣味互动到环保设施的震撼体验,再到旧物改造的家风传承,这一系列“生态小活动”构成了大同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它们以社区为支点,成功撬动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让环保知识从纸面走向生活,让绿色理念从口号变为习惯。”大同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赵波表示。
随着最后一场活动落幕,武定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渐渐恢复宁静,但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留在居民心中——李阿姨准备回家教老伴和孙子垃圾分类,参加环保设施探秘的居民们决心节约用水,孩子们则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手工作品装点自己的书桌。
这些细微的改变,正如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美丽山西的生态亮光。
变废为宝 低碳理念入人心
如何让生活更绿色?8月26日,一场“旧物传情绿色家风”活动在大同举行,从家庭视角挖掘生态文明的深层内涵。参加活动的居民尚文清分享了一条用旧窗帘改制围裙的故事:“这是我母亲20年前用结婚时的窗帘做的,她教会我用边角料变废为宝。”活动中,孩子们身着废旧报纸制作的“时装”惊艳亮相,创意无限;“环保三句半”表演用诙谐语言传递资源循环理念;手工工坊里,居民与孩子共同制作家风团扇、改造塑料瓶,在实践中深化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加深入了解环保,活动还邀请居民和志愿者等实地探秘,亲历见证“变废为宝”的全过程。8月15日,50余名社区居民、儿童及志愿者走进大同富乔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和西郊污水处理厂,开启了一场生态科技探秘之旅。在大巴“移动课堂”上,大同明德社工工作人员通过垃圾分类竞猜互动,让知识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在垃圾焚烧厂,参与者透过监控屏目睹了垃圾从进场、千度焚烧到发电并网的全过程,惊叹于每吨垃圾发电400千瓦时的“绿色魔法”。在西郊污水处理厂,大家沿着格栅、沉淀池、生化反应池一路参观,见证了浑浊污水变为清澈中水的“净化之旅”,特别是该厂副厂长王建兴的讲解,让大家将污水处理与守护桑干河、御河等本地水源联系起来。
8月中旬到下旬,朔州市积极响应活动,怀仁市云中街道北坛东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低碳环保知行计划”的环保公益系列活动,此次活动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一起“碳”秘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探”秘行、环保理念入人心,“素”雅生活“酵”你环保。以提升公众绿色低碳生活认知为目标,聚焦“衣食住行游用”六大场景,分享了30条实用低碳建议;围绕垃圾分类、物尽其用和旧物一日改造展开;深入居家安全、环保酵素制作与可持续生活理念推广。三场活动层层递进,涵盖知识解析、技能实践、行为倡导和社区共创等多个环节,逐步推动从理念渗透到行为转化,增强了居民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实践能力,使绿色生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积极行动 书写生态文明新篇
活动中,各地市紧扣生态文明主线,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兼具地域特色与人文温度的标杆活动。
太原市推出“晋风古韵低碳游”,组织家庭乘坐新能源大巴前往龙角山,开展“徒步净山+生物科普”实践,并同步推进“绿色住家,安全相伴”专题活动,通过安全讲座、隐患排查、DIY手工制作等形式,提升居民居家环保与安全意识。
阳泉市连续开展9场环保公益活动,涵盖生态保护、垃圾处理等六大主题单元,直接参与居民近千人,间接影响上万人次。
运城市聚焦“守护母亲河”,于黄河滩涂开展净滩行动与诗歌朗诵等公益宣传,强化公众对母亲河生态保护的认同与责任。
吕梁、长治、朔州等地也积极呼应,从低碳出行宣讲、消防安全科普,到低碳生活分享、环保酵素制作等,活动覆盖“衣食住行游用”多类生活场景,逐步形成“一地一特色、处处有亮点”的生动局面。
如今,从城市社区到黄河岸畔,从亲子家庭到银发长者,越来越多三晋儿女主动加入环保志愿服务行列,以切实行动书写绿色故事。活动不仅获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也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截至8月底,全省累计参与活动居民与志愿者超万人次,环保理念正通过沉浸体验与实践互动,从“纸面”走向“生活”,从“倡议”转为“行动”,不仅助推社区环境改善,更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众多家庭的自觉选择,有效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活动负责人介绍,本月活动将进入深化阶段。一方面,将继续支持各执行机构扩大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持续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将特别聚焦各地市涌现出的优秀环保人物,深入挖掘并宣传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环保组织代表及热心市民的先进事迹,通过媒体报道、故事分享会等形式,树立一批“百姓身边的环保榜样”,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以鲜活事迹带动更多居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本报记者程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