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文物间触摸历史 诗行里联结文脉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台湾青年山西研学小记

  “古城南出十里间”,当台湾青年萧先诚在社交平台写下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晋祠》中的这句诗时,他正以山西博物院实习生的身份,开启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探寻之旅。近日,记者走访萧先诚与同为实习生的台湾青年张育铭,倾听他们在晋地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共鸣的故事。

库房里的“文物建档师”

  8月22日,一批来自高校的实习生走进山西博物院,吉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萧先诚和张育铭很快投入到藏品研究部的文物建档工作中。“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文物‘上户口’,测量尺寸、登记信息、拍摄细节,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张育铭手持测量工具,小心翼翼地为一件民国瓷器记录数据。
  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副主任崔跃忠介绍,这批待建档的文物约14万件,时间跨度从明清至民国,涵盖瓷器、玉器、金银器等多个品类,是研究晋地民俗与历史的重要实物。“这些文物此前多存于库房,需要系统梳理信息,为后续研究和展览打下基础。”
  实习二十多天,萧先诚和张育铭已完成700余件文物的建档。“以前在博物馆看展,只能隔着玻璃欣赏文物的‘颜值’,现在近距离接触,才能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萧先诚指着一件清代玉器上的纹饰说,通过观察工艺细节,能感受到古人的审美与技艺,这种体验远比课本和PPT更鲜活。

古迹前的“历史追光者”

  工作之余,两位台湾青年成了晋地古迹的“常客”。从云冈石窟到北齐壁画博物馆,每一处历史遗迹都让他们驻足良久。
  “在北齐壁画博物馆,看到千年前古人骑马、射箭的生活场景,仿佛穿越时空。”张育铭至今对壁画中的细节印象深刻,“那些人物的服饰、神态,甚至马匹的鬃毛纹理都清晰可见,古人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太震撼了。”
  萧先诚对古建筑的热爱则源于童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市的他,从小听爷爷讲述大陆的历史故事,晋祠、应县木塔等名字早早就印在他心里。“过去在PPT上看到的北齐壁画,如今真实地呈现在眼前,那种触摸历史的感觉特别奇妙。”闲暇时,他总会翻看《营造法式》,还计划在实习期间前往应县木塔,亲身感受这座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的营造智慧。

海峡两岸的“文化传承人”

  “这几年在大陆学习生活,发现这里有太多机会,人们也特别热情。”张育铭的家人早已定居宁波,大陆的生活让他倍感亲切,“这次实习让我更坚定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深耕的想法,希望未来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萧先诚的人生规划也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小时候,他曾希望留在台湾修复家乡的古建筑;如今,他计划毕业后赴东南大学攻读硕士,继续钻研文化遗产保护。入夜的汾河岸畔,结束一天工作的他,常会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以前课本里的诗句只是文字,现在站在汾水边,才真正读懂其中的情感。”
  从晋祠的诗行到库房的文物,从北齐壁画到千年木塔,萧先诚和张育铭的晋地研学之旅,是两岸青年追寻文化根脉的缩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他们正以青春之力,搭建起跨越海峡的文化桥梁,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