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网络科普花式“出圈”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12版:网眼       上一篇    下一篇

  用乒乓球做个简易实验,就能把物理知识讲得明明白白;刷一部微短剧,即可轻松了解医学知识和法律条文;在科普集市上,还能体验AR眼镜、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如今,凭借硬核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和有趣的体验,越来越多的科普方式正持续“火出圈”。今年9月,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当科普月遇上开学季,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内容多元 达人科普干货满满

  “陨石和普通的石头有什么区别?”“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人类活动会诱发火山喷发吗?”……这是博主“刘嘉麒爷爷讲地质”在抖音上科普地质知识的开场白,生动的画面配上风趣的讲解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关注。在短短几分钟内,刘嘉麒就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讲清楚,并在评论区及时解答小朋友们的疑惑。
  新入学的小学生郝梓怡是“火山爷爷”刘嘉麒的忠实粉丝。9月12日,她向记者分享了自己观看视频后整理的笔记。郝梓怡感慨道:“第一次感觉自己与科学的距离很近,短视频科普点燃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将乒乓球放在水杯中,让它们一同落下,乒乓球就能弹得很高。原因是水花向上具有动能,并将能量传递给乒乓球,因此乒乓球拥有了更多的机械能。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别人的成绩,而忽略别人背后付出的汗水。”科普达人@小斌说物理是运城市一名初中物理老师,他的讲解生动有趣,通过简单的乒乓球小实验就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讲明白,同时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从他的视频中既学到知识又领悟道理。目前,在抖音平台他已收获182万粉丝,累计获赞超1300万。
  在同学的“安利”下,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初中生张雅楠被博主“小斌说物理”深深吸引。“小米、乒乓球、镜子等看似普通的小道具,在老师视频里仿佛被‘施了魔法’。”张雅楠说,“原本以为科普类的视频都很枯燥,没想到小斌老师的视频竟这么有趣。之前我对物理课不是很感兴趣,现在却开始期待上物理课了。”
  诸如刘嘉麒、高国斌这样“硬核”科普知识的自媒体博主并不少见,“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生物知识,“不刷题的吴姥姥”通过简单的实验讲解物理原理……近年来,越来越多专家、教师、学者化身“科普达人”,借助生动的讲述和精彩的演绎让深奥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公众。
  学者出镜解说、动画模拟、实验演示等多元化表达方式丰富了科普的内容,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科学的魅力。山西传媒学院教师赵雯认为,“火爆出圈的科普类短视频语言诙谐幽默,甚至带有戏谑色彩,消解了课堂科普的严肃性,科学知识不再枯燥乏味。‘金句频出’、干货满满、互动性强、契合碎片化学习需求等因素是科普类短视频收获流量和好评的重要原因。”

形式新颖 短剧科普备受青睐

  从取材于老百姓身边事的普法类微短剧,到国家反诈中心推出的武侠系列微短剧,再到深圳市卫健委发布的烧脑短剧,科普微短剧正引发观剧热潮,为观众带来新的科普体验。
  今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微短剧+”六大创作计划,其中“跟着微短剧来科普”计划要求创作一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的科普类微短剧,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
  “色氨酸缺乏综合征又称焦虑症,年轻人饮食不规律、喜欢吃刺激性的食物容易患消化道溃疡,颞浅动脉破裂会引起大出血……”当微短剧与硬核科普相结合,直观的剧情、通俗的台词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刻板印象,让专业医学知识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进入观众的大脑。
  8月中旬,科普微短剧《回到三国当名医》上线后就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剧中,一位现代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博士意外穿越到三国时期,与当地女中医协同合作,帮助三国人物解决各种问题。该剧男演员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生黄翔饰演,在采访中他表示,“这类科普短剧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观众看完后主动查询‘头痛该挂什么科’这样的实际问题,比直接讲解神经解剖学更具传播实效。”
  对此,网友@梅梅同学在评论区留言,“现在跨界都到这种程度了!看个短剧还能学到如此专业的医学知识。”
  “相比单纯的说教,科普微短剧更让人印象深刻。”赵雯认为,“优秀剧本创作+专业领域知识”的创新组合,为观众提供了兼具观赏性与知识性的内容选择。这种形式既保留了微短剧特有的“爽感”,同时也通过紧凑有趣的剧情自然融入健康常识、法律条文、科学原理等知识,从而易被观众接受。

沉浸体验 科普集市趣味十足

  今年9月,我省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创新科普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科普集市、“科学环游记超级展播、“千万IP创科普”等特色活动,打造多场全民共享的科普嘉年华。其中主打沉浸式体验的科普集市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趣味性极强的表达方式,让科学真正融入市井烟火,变得可触、可感、可玩。
  9月9日,太原市小店区科技局推出“长征精神科技传承”沉浸式体验临展活动,太原市民李佳在现场体验了佩戴VR眼镜、化身红军战士,亲身经历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关键历史场景。“沉浸式体验让长征精神更具象化,公众不仅是看见历史,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工作人员介绍,活动运用VR技术,结合手势交互、语音识别、AI数字人对话等前沿科技,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应用,推动科普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
  9月14日,山西省科技馆推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夜”活动。16个互动科普摊位前聚集了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小朋友:近距离观察萤火虫、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星、通过3D打印技术了解榫卯结构;搭建拱桥、操作悬链线,亲自体验力学奥妙;感受形状记忆合金受热恢复原始状态的特性;参与肥皂水膜、蝴蝶标本、积木搭建等互动项目……在“萤火虫体验区”,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讲解萤火虫的发光原理,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刚上一年级的雨轩小朋友告诉记者:“我最喜欢这个区域,梦境般的场景像置身童话世界里一样。”
  据山西省科技馆讲解员介绍,为了增强公众参与感,该馆还推出科技IP形象“小晋灵”探馆,带领观众深度了解特色展项;播放《小丑嘉年华》《宝贝欢迎你》《超市奇幻夜》等趣味科普剧目,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为亲子家庭打造充满惊奇与探索的新学期科学之旅,让科学文化伴随开学季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也让科学‘活’了起来、‘潮’了起来、更富有‘烟火气’。科学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全民科普的生动注脚。”赵雯说。

本报记者梁尚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