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
日期:09-16
张克巍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重点要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我们要处理好能源保供和能源革命、开发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绿色生产和低碳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破除对原有高能耗高排放模式的路径依赖,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
全力夯实国家能源安全基础。一是深耕煤炭产业。要延伸完善煤炭产业链,培育一批煤炭链主企业,围绕煤炭形成绿色循环的产业体系,加大煤炭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深入挖掘煤炭的多重价值,实现电、热、冷、汽等综合供应,形成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前瞻布局一批煤炭高质化利用新技术,提升煤炭产业和焦化产业的“含绿量”,持续释放煤炭领域新质生产力。二是推动煤炭开采和综合利用向高端发展。严格控制“双高”项目,在能源粗放型利用方式上坚决做到“零容忍”。大力推行智能化矿井、煤矸石返井、煤炭与瓦斯共采等模式,做好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做细煤炭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快提档升级,果断推动煤焦产业通过改造实现减排高效。开发煤层气,加大勘探力度,按照“已开发区滚动勘探、已发现区重点勘探、新出让区风险勘探”的原则,积极打造三大产业化基地,同时加快市场化运营力度。三是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将“云、物、大、智、移”等数字技术运用到矿井改造、煤炭开采、安全保障、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之中,模拟真实生产场景,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使用传感、控制等智能部件。大力推进生产无人化、可视化、自动化,推进井下无人机作业、智能运输、远程操控等。梯次推动特级安全高效型矿井、一级安全高效型矿井、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的数量和占比持续提高,不断夯实矿山生产安全的技术基础。能源安全是“国之大者”,关系到我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作用的发挥,要处理好能源革命与能源保供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减排与发展的关系、能耗和强度“双控”的关系,把山西的发展放在全国的大局中来考虑,坚定有序推进能源安全保供,为一域添彩也为全局争光。
加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一是加速调整能源结构、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向绿色、多元、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转型,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创新“光伏+”“风电+”模式,有效实现“跨界融合”多能互补,从根本上破除“一煤独大”的能源格局。通过技术革新努力拓展能源效率的利用空间,争取以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同时将环境的负外部性降到最低。二是加大可再生能源制备和利用力度。做强做大甲醇经济、氢能产业,依托新能源制备的独特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可再生能源节约成本,确保产品“物美价优”,支持企业不断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交通的双效达成。三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奠定基础。依托晋中打造甲醇重卡产业,挖掘其在现代化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潜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辟出新的赛道。围绕吕梁氢能产业,推动氢气储存等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合理规划氢能运输网络,加快建设加氢站,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化,争取尽快形成氢能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四是实施“风光倍增”工程。加快发展储能产业,探索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落实储能政策,确保我省25个已经筹划的共享或独立的储能项目落地。推广太重集团风电装备的技术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研院所、企业乡村协同发力,尽快形成风电产业规模化经营的态势。推广晋能光伏等企业开展钠电池研发和化学储能的实践路径和成效经验,进一步推动“光伏出海”,持续稳定亚洲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市场,争取在全球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扎实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一是坚定不移落实国家降碳要求。推动建设近零碳示范县、零碳示范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设法引导企业自愿减排,要通过政策激励培育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企业是降碳减排的主力军,要压实主体责任,推动技术创新,树立“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二是开展“双碳”关键技术研究。总结推广晋中瑞光公司、襄汾光大焦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吸附方法,让碳捕获、封存与利用技术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得力助手”。三是大力推进碳汇。利用多种专业技术手段,充分评估全省林草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支持太原、长治等地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设立气候基金,通过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低碳项目“落地开花”,为低碳未来增添强劲动力。特别要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手段,科学进行碳汇测算。四是辩证处理好生态与高效的关系,实现速度与质量、保护和发展的统一,通过市场手段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生态权益尽快计入要素市场,方便流通买卖,鼓励出让、抵押、入股等多种形式的生态交易行为。五是推广活动及会议碳中和。在各类企业活动和机关公务活动中体现减碳的要求,让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会务成为“靓丽名片”。
积极探索推行循环经济。一是牢固树立“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意识。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同时还要培养吸收减量化、再利用等现代观念,构建具有主体性的循环经济理念。二是明确“生态系统中没有废物”是循环经济的终极追求。其关键点在于废弃物的资源化及其利用,在产业链条中努力做到投入的最小化、废弃物利用的最大化、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同时,尽快完善绿色产品的申请和标准认定工作。三是开拓“垃圾处理好就能变废为宝”的多种途径。推广清徐、晋中等地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利用工业废弃物制造液态二氧化碳,或用于锂电极的生产,尝试探索更多“变废为宝”的实现途径,让工业垃圾“生”出更多“绿色价值”。四是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对于煤炭类矿山,鼓励民营资本利用废弃物填充采煤沉陷区,就地取材建设生态景观,通过植物景观、山地马拉松、自行车比赛等绿色项目吸引游人参观,让过去的“灰色制造”蝶变重生成为如今的“生态先锋”,持续创造生态和经济双重价值。对于非煤类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要综合调动多种技术手段,也要综合考虑历史、人文、地理、旅游等多种因素。
全面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一是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发展绿色建筑。秉持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节电的原则,充分借鉴山西潇河国际会议中心、大同瑞湖云山府等一批绿色建筑的经验,同时还要认真总结传统乡村窑洞建筑的生态宜居特性,做好绿色建筑设计,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星级项目,打造绿色建筑发展新高地,让绿色成为建筑业的绚丽底色。二是系统治理建筑垃圾。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存量治理、增量控制、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研发“建筑垃圾智慧管理平台”,让建筑垃圾处理实现智能化、高效化;自觉做“生态公民”,尽力减少生活垃圾的输出。三是养成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践行在线支付,减少打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决不购买和不使用过度包装的产品。秉持实用节约原则,强调生活方式的实用性,不挥霍浪费。倡导绿色出行,追求零碳旅游或者近零碳旅游。(作者单位: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YS051)